浦峰:一名摄影记者对单幅图片价值的困惑

2015-05-18 05:26浦峰
摄影世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单幅摄影记者摄影

2003年入职《新京报》的摄影记者浦峰,至今已有12年新闻摄影经验。他是该报经典栏目“城市表情”的主要供稿记者,该栏目近一半自采照片都出自他手。浦峰拍摄的单幅图片在华赛、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等诸多奖项中屡获殊荣,可以说他以拍摄单幅图片起家,因单幅图片成长,也因单幅图片成名。然而,2014年,浦峰却开始困惑了:单幅图片的价值何在?

从2003年到现在,十几年拍摄社会新闻,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从新京报创刊时我便到这里做摄影记者,主要拍摄国内新闻,以单幅图片为主。自从报社开设城市表情栏目,我就是主要供稿人之一。这十几年,从基础开始学习摄影语言,在采访中磨练自己的技术,开阔眼界和增长经验,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满足,对自己也挺满意的。

这期间,报社工作环境和对摄影记者的职业要求有什么明显变化吗?

这么多年来,工作环境变化并不大,或者说2013年前基本没有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据我了解,虽然受到新媒体环境冲击,新京报的广告收入略有下降但并不严重,至少今年是如此;从内部环境看,新京报摄影部对记者的要求也没有太死板,能够为大家创造比较自由的工作氛围。作为摄影记者,追求照片的真实、客观,能够及时、准确地采访拍摄,讲究照片的形式感和冲击力,这些标准没有改变。拿“城市表情”栏目举例,这是新京报的首创,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要求记者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挖掘有形式感又好玩的素材。

但是到了2014年初,我觉得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似乎突然变得更强烈了。面对新形势,报社也进行了调整,报纸也再次改版,能够容纳自采单张新闻照片的版面继续缩小。这给不少摄影记者带来压力和焦虑,也包括我。一是刊发照片数量肯定与绩效和收入挂钩,二是迫使摄影记者开始更多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转型,比如我们现在就被要求在新闻现场拍摄视频。所以说,对记者要求的变化,主要是来自媒体环境的变化。

你认为,单幅图片在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会随着载体变化而变化吗?

单幅新闻图片的主要功能在于阐述新闻事件,反映新闻要素,揭示新闻事件的核心,从形式上来看需要直接的影像。其他单幅图片有“美图类”照片或社会纪实类照片,功能主要集中在阐述某种趣味、供读者欣赏或引人思考,也需要直接而有较大冲击力的影像形式。我认为,单幅新闻图片的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会变化,无论是网站、客户端,还是微信公共账号或微博,在描述或阐述新闻事件时,它们的价值总是快速准确传播。

你什么时候开始困惑单幅图片价值这一问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吗?

是的,对单幅图片的思考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改版导致照片的刊发率下降,没有那么多版面容纳照片。现在好一点的纸媒会有图片专题版面,但极少有留给单幅纪实照片的版块,而摄影记者手里最多的就是各种发不出来的单幅图片;二是外在媒体环境变化,人们在手机或网站上习惯于阅读成组图片或者图片故事。某网站对自己内部数据访问量统计中发现,当照片在18张左右时,阅读量是最大的,最吸引人关注,也最具卖点,单幅图片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不太好;第三是个人发展原因,我在考虑自己要追求什么,如何能够借助摄影更好地表达自我?而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得承认单幅图片是有局限性的。摄影记者需要时间的积累,经过长时间的跨度,才能让众多的单幅图片聚集在一起发挥最大效果,但网络时代,谁会给你时间?

十几年来,我以拍摄单幅图片为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目前拍摄的单幅图片中,70%都只能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信公众号中发布,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报纸版面有限,而网络或移动媒体也没有那么多单幅图片需求。

比如,今年两会时,我拍了一张大会堂外景照片,形式感和寓意都不错,算作花絮内容,在朋友圈的反响很热烈,但是它并不是最能反映新闻事件的照片,因此不能见报。其他承载花絮类照片的渠道虽然也有一些,但是并不多,读者也不会像摄影记者那样看照片。

从这些情况来看,是否有摄影记者因为难于发表而在新闻现场少拍照片的情况呢?

大概会吧。但据我观察,这样的情况很少,大部分摄影记者是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在新闻现场会尽力拍摄更多画面,选择最好的照片。而且摄影记者一般都是手痒型,除了拍摄和新闻事件相关的图片外,他们也会拍摄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照片,所以每个摄影记者手里都积攒了大量的单幅图片。

说到这里,我想到在新闻摄影评选或赛事中,单幅图片所占比例仍是很大的,而且获奖照片的被关注度非常高,这个你怎么看?而且很多图片专题是由单幅图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起来的,各大门户网站的成组图片报道,也多是这样。

其实,不论是从各种新闻比赛还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结果,每个摄影比赛最重头的还是年度图片,而各种专题组照经过多年的沉淀,大家能记住的一般都是经典单幅图片。但这是一个结果,并不代表单幅图片就有很大的传播空间。另外,和比赛中的组照相比,单幅的数量肯定也是远大于组照,获奖的概率肯定更是低很多,所以那么多单幅图片最终也只能回归硬盘。

图片专题对摄影记者的要求会很高,需要有观点,有态度,还要有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分辨能力,从新闻现场或事后照片中找到逻辑线索,有时还得从拍摄前开始谋划,从更宽广的视角或高度去看待新闻事件和现场,而不只是抓取瞬间。据我的经验,大部分新闻摄影记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也没有。所以有人适合做记者,有人适合做编辑,有人适合做策展人和评论家。

你会在以后尝试多拍摄图片故事吗?现在比较关注哪些拍摄题材?

不会,我喜欢拍摄单幅图片,喜欢寻找单幅图片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意义,兴趣就在这里。我最喜欢的题材是都市。今年,我牵头组建了一个十人小团体,由多家媒体的摄影记者组成,是一群喜欢拍摄城市,喜欢单幅图片的朋友。

这么看来,你的困惑并不来自怎么拍好照片和个人兴趣,更多源于发表渠道和媒体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接下来,你有哪些打算呢?

在大环境面前,摄影记者是没有力量的。但是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丰富选择还是给我们带来一些慰藉。我现在还在坚持写博客,成组整理和发布以往照片,毕竟有些场合只有摄影记者能进去,照片被大家看到还是有价值的。

从去年初开始,这个困惑让自己想了很多,甚至想要放弃摄影记者工作,转型去拍婚纱写真或者其他商业委托,只是现在时机还没成熟,还有很多知识没去学。至于以后会怎样,仍然困惑。不过无论如何,社会对资讯的需求不会减少,对单张新闻照片的需求不会改变,在基本面影响不大的前提下,我开始尝试自己运营微信公众账号,一个是自己的“浦峰捉影”,一个是十人小团队的“拾城”。我并没有奢望它们有太大影响力,但毕竟给自己多了发布照片的途径。

你现在的工作状态怎样?感觉累吗?

工作节奏并不是很快,平均每天不会多于两个活。但感觉比以往累多了,主要因为焦虑感和为自我提升付出的努力。心里总想着什么事情时会感觉很疲劳,要考虑拍摄,考虑推广,考虑发展。相对来说,新闻采访和现场拍摄倒是很轻松。

猜你喜欢
单幅摄影记者摄影
基于改进大气散射模型的单幅图像去雾方法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基于图像融合的快速单幅图像去雾算法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基于稀疏表示和结构自相似性的单幅图像盲解卷积算法
基于改进暗通道和导向滤波的单幅图像去雾算法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