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一例

2015-05-20 06:25石小霞李舒康李慎秋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嗜酸丘疹粒细胞

向 微,石小霞,李舒康,李慎秋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一例

向 微,石小霞,李舒康,李慎秋

A case of 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色素沉着

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主因全身出现褐色斑片、暗红色斑丘疹伴瘙痒5年,于2015年3月就诊。5年前,患者右手掌划伤后出现黄豆大小的结节,有痛痒感,自行挤破后溢出少量脓液。之后全手掌出现明显红肿、疼痛,于当地医院(具体诊断不详)予消炎处理后,红肿消退,遗留小片暗红色斑块,明显瘙痒,无糜烂、渗出。4年前类似皮损逐渐增多,波及双手掌,瘙痒加剧。按湿疹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皮损减少,但未完全消退。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掌再次出现大片水肿性暗红斑、丘疹、斑丘疹及脓疱,并逐渐增多、增大,部分融合成大片状,渐扩展至整个双前臂,瘙痒剧烈,尤以夜间、日晒及热环境中更甚,无触痛、发热、疲倦、关节肿痛、肌肉疼痛等不适。期间,曾于我市某院行皮损处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予不知名抗生素及泼尼松20 mg/d治疗,皮损部分消退、瘙痒减轻。此后虽多次经多家医院诊治,予以多种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可暂时大部分消退,但仍在短期内复发。半年前,因停用糖皮质激素而致病情加重,皮损波及腰腹及面部,渐达全身。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及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体检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情况:面部、躯干和四肢见大片褐色色素沉着斑,其上散在大量水肿性暗红色斑丘疹、斑块,大小不一,部分丘疹顶端可见针帽大小水疱,部分水疱破溃、少量渗出(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6.53×109/ L[正常值(4~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6.9% (30%~70%),嗜酸粒细胞百分比54.9%(0.5%~5%),嗜酸粒细胞计数9.08×109/L[(0~0.7)×109/L];骨髓穿刺细胞学涂片:嗜酸粒细胞增多。白血病融合基因BCR/ABL(-),FIP1样-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A(FIP1-like-1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FIPILI/PDGFRa)(-);免疫全套(-);寄生虫抗体(-);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及糖类抗原125、糖链抗原19-9均无异常。左前臂丘疹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细胞内水肿及细胞间水肿,皮突较明显延长,部分相互融合,较多区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水肿,真皮全层及皮下组织内嗜酸粒细胞弥漫性浸润(图2)。最后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予以硫酸羟氯喹0.2 g每日2次、依巴斯汀10 mg每日1次、盐酸左西替利嗪5 mg每日2次口服,卤米松软膏、糠酸莫米松乳膏每日各1次外用。2周后复诊,皮损及瘙痒症状无明显变化。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不明显,故加用醋酸泼尼松龙30 mg每日1次口服,1周后皮损减少,瘙痒显著减轻,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降至11%。此后依照患者病情变化,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现已降至10 mg/d维持治疗。多次复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比例均在正常范围内。截至发稿时,患者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好转,但偶有少量新发皮损。

图1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患者面部、躯干、四肢皮损

图2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患者左前臂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讨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是Hardy和Anderson(1968年)提出来的一组原因不明、血液及骨髓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包括Loffler综合征、嗜酸粒细胞肉芽肿、Loffler心内膜炎、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单纯累及皮肤而无脏器损害者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病(hypereosinophilic dermatitis,HED)[1]。国外报道HED发病率为0.5/10万~1/10万人,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20~50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4~9倍[2]。目前国内尚无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尚不清楚[3]。HED皮损具有泛发性、多形性、瘙痒性等特征。其诊断依据为:①具有泛发性、多形性、瘙痒性皮损,不累及或较少累及其他器官;②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绝对计数>1.5×109/L,并持续 6个月以上;③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血管周围嗜酸粒细胞浸润;④缺乏明确的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如寄生虫感染、过敏、肿瘤等[4]。

HED主要皮损多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及血管性水肿等。而本例患者临床特点是大面积的褐黑色色素沉着斑,同时间有暗红色丘疹、斑丘疹及斑块样皮损,临床少见。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上分析,这种临床特殊表现与其表皮棘层增厚,表皮明显突延长,从而致表皮内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相对增多有关。患者虽然瘙痒剧烈,但未累及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组织病理特点符合。外周血及骨髓嗜酸粒细胞也明显升高,白血病融合基因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均为阴性,且排除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和血液系统疾病,故此例患者可明确诊断HED。本病在临床上应注意与痒疹、皮肤过敏反应、湿疹、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鉴别,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皮肤组织病理、骨髓象以及白血病融合基因、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均有助鉴别。也有人提出HED应与Castleman病(CD)相鉴别,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滤泡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组织增生性疾病[5],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增大(主要见于浅表淋巴结)以及小血管瘤样增生为特点,其组织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6],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特点有助于鉴别。

[1]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827.

[2] 王媛, 陶艳霞, 万屏, 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32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28(2):143-146.

[3] 赵亚娟, 刘志刚.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 [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1, 16(001):37-38.

[4] 于长平, 周盛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研究进展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5):440-451.

[5] 刘勇, 杨海玉. Castleman病的研究进展 [J]. 临床与试验病理学杂志, 2015, 31(1):70-71.

[6] 肖欣, 冯菲, 何妙侠, 等. 腹部Castleman病13例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4, 21(3):129-133.

R751

B

1674-1293(2015)06-0463-02

2015-07-02

2015-09-18)

(本文编辑 祝贺)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50619

430000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向微,石小霞,李舒康,李慎秋)

向微,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病理,E-mail: 838140690@qq.com

李慎秋,E-mail: sqli5002@126.com

猜你喜欢
嗜酸丘疹粒细胞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与慢阻肺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的相关性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