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点有时比内容更重要

2015-05-20 18:34赵子为
记者摇篮 2015年4期
关键词:负面新闻行凶观点

赵子为

对采写负面新闻而言,观点的首先确立就决定了负面新闻传播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些负面新闻常会给受者以消极体验,能否变消极为积极,决定它的经常是记者的态度观点。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观点

所谓负面新闻,就是一则新闻信息反映的是社会反面的、消极的、假恶丑的、残暴荒淫的、愚昧落后的,以及人们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冲突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我们在新闻采写时经常会遇到这类的题材,这类题材内容经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暴露性和非常态行为特征,容易激起人的探知好奇或警示参考心理体验,因此也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当这样一则负面新闻在记者采写时,一定有一个关注点在记者的意识中形成,采写完的新闻信息会渗透给受众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记者的态度观点。

我们举例来看这个新闻事件。电视新闻标题:《挨打四分半无人劝阻 司机身疼心更疼》。2014年12月14日16时许,沈阳324路公交车正在行进中,一个红衣男子无理要求司机给他开门下车。司机没开门继续开车,这个人过来就对司机粗暴殴打,雨点般的拳头打向司机的头和脸,边打边喊,“打开门!听见没!我让你打开门听见没!”司机停下车,拿电话要报警,打人者更是暴跳如雷,“你还要报警!叫你报!”又猛打过来。司机只好两手抱着头,没有还手,也没有开门。行凶者足足打了四分多钟。行凶者见门还没开,便抬脚踹门,车门没开,就大摇大摆地扒开车窗,翻身跳出去。这段内容为车载监控视频。事后记者采访了这个公交单位和司机。脸和眼睛红肿的司机说:“最让我心寒的是,车里这些乘客没一个出来制止的,那个人打了我三四分钟都没有一个人过来拉一下,哪怕报一下警!太冷漠了。”当事司机单位领导也说了几句委屈的话。最后,主持人对这种野蛮行为和车里的乘客冷漠作了评议,片子结束。

我们相信,记者对这件事一定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但片子渗透给观众的似乎是这样一个结论:怎么能看着不管呢,社会太冷漠了。那个行凶者的同类人看了这个片子也会认为现在这么干没人敢管,可以为所欲为。这大概就是新闻没有清楚准确表明记者应持的态度和观点,片子的社会效果与媒体社会责任相悖了。

那么记者对这个片子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呢?我们把这个问题析理清楚也就知道片子内容还可以这样做。

二、要让内容支持新闻观点

人们在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学习认知途径就是通过各种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媒仍然是主流和权威的,仍然是人们习惯应用并信任的主要信息渠道。新闻的态度观点仍是人们的重要参照,影响着人们意识行为。那么上述案例记者清晰正确表明的态度观点应该是,有公愤、有正义、有震慑,结论是这个社会是和谐安全的。

确定了态度观点,我们就可以据此挖掘新闻内容,实现这个观点。比如这些内容也许可以支持上述观点。

首先增加一些社会调查访谈,街头采访各种身份人群,提问,这样的事应不应该管?对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办?各类人群都会对此表示气愤,这过程就产生社会公愤,就会彰显社会对邪恶憎恨,形成一个面对邪恶是有人管的共识。

其次,对司机心寒心理伤害一段内容要慎重处理,细致采访当时现场情况,作冷静客观分析。司机是当事人,对问题的表达也许是情绪式的,容易因为愤怒而表达不全面客观。如果车里乘坐的是老人妇女孩子,其行为能力弱,没上前制止当属正常。即使车内有单个中青年人,面对狂暴行为,个性柔弱,也可能采取沉默,这也是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需求”使然。因此,记者删减弱化“车里人冷漠”喊冤抱怨等内容较为得当。虽然新闻标题很抢眼,事件令人震惊,行为可谓凶狠,但看了心堵,负能量太大。如果请司机谈“为什么面对暴打没还一次手的想法”,更能表达一种职业道德和对法律的恪守,探讨司机有没有另外更合适的手段应对这样事件。

再次,应该交代行凶者的结局。尽管行凶者跳车逃跑,他也已经因为其行为涉嫌危害公共安全引起警方重视,已被立案调查,属在案人员,应该着重透露警方正在通过各种方式采用各种手段追查此案,形成对这类行凶者的震慑,让他知道眼前的逃离只是暂时的侥幸。

最后,应该在片子里指导人们,面对这么肆无忌惮的人你应该怎么办?采访警方,示范正确的应对方法,比如用发短信报警方法报警,告诉人们12110是公安报警的公益号码,免收短信费用;并告诉正确使用方法,人人了解,人人会用;也可以采访群众,听听群众的聪明才智,告诉人们对这样的事要用智慧,要有勇气。

同样这条新闻信息,事发几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对此也作了相关报道。我们来看看这家媒体是怎样处理这条新闻信息的。它的内容选择是先录音采访当事司机谈了打人原由经过;再谈司机没还手是考虑行车安全;口播介绍行凶者殴打司机4分30秒,身旁有一个光头同伙人在拉挡,接着详细介绍了司机伤情,交待了事件引起警方重视,已经立案追查;又请了律师解释了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及后果,已经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最后播报了近期各地公交司机被伤的综合信息,呼吁全社会尊重关注公交司机安全。这则新闻对司机心寒抱怨的话语没有采用。

在这里,我们看出这家媒体对负面新闻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作了回避,也没有对无人制止情节进行评述。

三、在负面新闻中挖掘正能量

当我们对这类新闻题材有了完整客观的观点后,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类新闻信息也还含蕴着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信息。

当事司机服务单位是社会组织群体之一。他们对事件的态度,折射对道德法律的尊崇。如果这家企业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和高尚价值取向,它一定要对本单位司机给予精神的肯定或物质上的嘉奖。在司乘人员中倡导司机维护职业道德尊严行为规范。另外,这个单位是如何积极对这个司机采取医疗救治,给予关怀,抚慰受害司机心灵的。有同类单位就对此类事件司机给予“委屈奖”。同时还可采访公交单位将采取什么样的软硬件措施,防范此类事件发生。这些都成为记者采编的正面内容之一。

此外,短篇幅负面新闻在有限时间内有时不方便说得太多,这就需要用跟踪报道形式深入和展开,扩展信息线索:继续就此事件邀请社会学者专家点评,对此类事件的产生原因、后果、控制,在社会层面、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分析点评;寻找对此事件的关注者,了解他对被伤司机伤情的关心和关爱;也还可请司机家的街坊邻居,听听看到此片后的看法观点;还可以类比此类事件圆满处理的案例,告诉人们,这个社会不包容邪恶,出现这种事件是要人人喊打的。

后续报道一方面表明了媒体态度,也放大了社会关注,事件的正能量有机会得以张扬,而施暴者的劣行就会是一个让人厌恶的反面个案,形成一个对假、恶、丑行为不是社会主流的共识,达到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和良性效果。

总之,在处理负面新闻题材时,事与愿违的情况时有发生,以往的失误常常囿于记者对新闻的常规处理,忽略了对新闻传播社会效果通盘考量。正面易谈,负面宜深。对负面新闻题材采写应该是慎重、耐心、深析。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负面新闻行凶观点
校园里若有人行凶
负面新闻对债券利差的影响
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
观点
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
业内观点
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分析
行凶事件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