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芬芳·砂土之妙——略谈正确认识宜兴紫砂原料之研究

2015-05-24 03:00瞿华娣翁忠良
江苏陶瓷 2015年4期
关键词:砂矿本山宜兴

瞿华娣 翁忠良

(1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214221;2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宜兴214206)

中国陶瓷文化渊源流长,自新石器早期开始绵延数千年。期间它容纳了书画艺术、金石艺术等文化形式,至唐、宋时期中国陶瓷已成为体系完善、工艺先进、影响海内外的民族文化品牌。

宋代算不上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期,但就其文化与艺术而言,却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诗词、书画比肩,南青北白“五大”名瓷辉映以及景德镇、龙泉窑的崛起。但宋朝也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动荡变化、人员大量迁徙。聪明的宜兴人抓住这一重要转型期、机遇期,他们弃瓷而兴陶,产区逐步向丁蜀地区靠拢。尤其到了明代,当地陶业主要集中在黄龙山、蜀山一带,就地取材于黄龙山陶土资源。由此生成于3亿至2.5亿年前的紫砂矿土,展露出它的美妙身姿,开始了它灿烂的文化历程。这块神奇的泥土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贡献了两朵称之为 “名陶无类”的奇葩——宜兴均陶、宜兴紫砂。同时成就了宜兴“陶都”的地位。

宜兴紫砂发展绵延数百年,进入本世纪初,紫砂又一次被国人所重视,特别是2008年以来,紫砂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成席卷大江南北之势。但近两年来,随着人们对宜兴紫砂的关注度和研究度的提高,许多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历史作品鉴定问题以及紫砂历史起源问题,特别是紫砂真伪等诸多问题。由于对上述问题我们行业内部人士并无统一观点认识,有的甚至还相互矛盾,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上的混乱,这已经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和质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问题出在我们行业自身内部。紫砂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它应该包括:材质、造型、装饰、茶道和审美等诸多文化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是构成紫砂理论完整体系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长期以来业内所重视的、外界所关注的主要还是紫砂的技艺问题、市场的价值问题,而对决定、影响这一“技艺”的重要本源——“紫砂原料”却轻视了、忽略了,有的甚至歪曲了。目前,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注重紫砂材质研究,但却对别人研究原料意见颇多。往往以紫砂失道、偏离方向、丢掉思想、丢掉技艺等大帽扣之、大棒挥之,其实这是“心态”和“水平”问题,所谓“心态”是指这些人过高看重职称头衔,而对民间“制泥人”则是小看之;“水平”问题是一些人做壶可以,但搞研究却不行。要知道研究紫砂原料也是一门学问,要有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己搞研究不行理应谦虚,但不应反对别人搞,更不应对别人横加指责。紫砂材质是紫砂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真、科学、系统地研究宜兴紫砂原料特性以及它与紫砂制作技艺之间的关系,丝毫不会影响到紫砂文化的正常发展、不会降低紫砂的艺术价值,也不会降低大师、名人的身价。其实,紫砂是纯朴的、自然的也是美妙的,这种美妙是材质、工艺的交集、是土与火的结晶、是自然与人类的和谐。

我们理应尊重人类创造的文明,但更应敬畏自然的造物。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正确的做法是认真研究它、从而更好地利用它,因为我们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造物。目前,宜兴紫砂行业内研究原料材质的人还太少,他们虽然不够专业,研究也未成系统,也缺乏科学实验设备,但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可嘉。他们不但不应受到责备,而应像农田里的“农夫”袁隆平那样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他们同样是紫砂文化的守望者、传播者。

目前已经有一批紫砂爱好者、收藏家,也有一些文化学者、艺术家,他们同样也在关注宜兴紫砂原料的研究,并且对紫砂原料的多样性、多变性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的确,我们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现今的紫砂艺术。黄龙山紫砂矿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简单概念上的“紫泥、红泥、本山绿泥”,因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三种原矿还可细分为不少泥种,它们的出矿点不同,其外观、结构以及烧成后颜色都会有所不同。从材质学角度很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从而为紫砂理论体系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同时,我们应看到这项工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路要走。以下,我们具体分析两种紫砂矿土,让大家一起来进一步认识这种神奇的泥土。

1 奇妙的黄龙山“本山绿泥”系列

浅灰绿色的矿体、淡绿色熟泥、1 100多摄氏度下成品呈米黄色,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本山绿泥的认识。但随着不断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丁蜀镇黄龙山本山绿泥由于出矿点不同,存在三大系列:传统本山绿泥、高温黄金团泥、高温还原色泥。

传统本山绿泥(见图1),氧化焰烧成,窑温一般在1 150℃~1 180℃之间,超过1 200℃就会起泡甚至变形,成品外观呈淡黄色、青黄色或米黄色等。

图1 传统本山绿泥

高温黄金团泥(见图2),氧化焰窑炉,分两次烧成。第一次在1 170℃温度下烧成,此时外观呈黄色,再经第二次1 370℃烧成,成品外观呈金黄色,并且器身布满许多铁质小黑点,好似满壶尽披黄金甲。再次退火1 180℃,金黄色更美,充分体现了紫砂的五色土、富贵土的魅力所在。

图2 高温黄金团泥

高温还原色泥(见图3),还原焰窑炉1 380℃左右温度烧成,成品外观呈多色状,肌理层次非常丰富,且透气性特好。最为奇妙的是泡茶时壶身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耐人寻味。

图3 高温还原色泥

以上三种原料,从矿土、泥坯上看不出不同,但在不同窑温和烧成气氛下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真是不可思议。特别是他们还颠覆了有关陶瓷理论的定律,因为一般陶土在如此高温下,不是起泡(变形)就是瓷化,而上述原料不仅没有变形和瓷化,反而透气性更加明显。可以说,这是宜兴紫砂对世界陶瓷理论发展的又一贡献。

2 神奇的“石黄泥”

“石黄泥”:黄龙山周边地区产出的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特殊紫砂矿土。表体呈黄褐色,将其加工成熟泥,和红泥相近呈土黄色。烧成温度与红泥相同,但成品却呈黑色(见图4)。由于此种原料本身稀少,历史上很少单独成器,一般用作化妆土。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泥料的神奇。一是在成型过程中泥片干燥速度快;二是经烧成后器皿收缩较大,收缩率达到30%左右;三是烧成后器物表面呈黑色,和传统捂灰工艺效果还不一样,它黑中有光泽,很有灵性;四是虽然收缩率30%,但它没有瓷化,吸水率、透气性良好;五是表体具有一定磁性,能吸住磁铁,经专业检测机构对其理化测试,其含铁量高达40%,是目前紫砂矿土中含铁量最高的。

图4 石黄泥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间有太多奥妙需要我们去探索,宜兴紫砂矿土有许多神奇需要我们去研究。矿土不可再生,技艺可以传承,保存研究材质载体,就是保护制作技艺。紫砂行业和紫砂艺人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历史、尊重实践。我们相信,通过对紫砂材质的分析与研究,其成果必将对宜兴紫砂文化注入强大的活力。

猜你喜欢
砂矿本山宜兴
预氧化强化印尼海砂矿还原分离及机理研究①
莫桑比克钛锆砂矿资源开发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沉积于海边的海滨砂矿
婚恋大事不决怎么办?问本山大叔啊
马本山寻枪记(小说节选)
圆桌
砂矿开采冲矿沟自流水力运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