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表

2015-05-25 00:43任琳
世界知识 2015年9期
关键词:工业4.0德国工业

任琳

4月12日,201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在展会上,人们到处都能看到“工业4.0”和智能工厂的相关内容。14日,联邦政府宣布,正式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

“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0年制定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它强调“智能制造”,因此数字技术在其中至关重要,物联网、数据网等将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智能化工业装备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基础,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制造业升级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首要任务。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德国的“工业4.0”和“互联工厂”战略以及日韩等国制造业转型都不是简单的传统制造业回归,而是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德国“工业4.0”战略更被视作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表。

工业化进程的摸索之路

纵观德意志近代历史,激情与理性交错,磨难与反思此起彼伏。德意志民族历经百年的欧洲战争,面临无数次历史性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对理性的遵从或背叛。激情与理性如两股洪流,在德意志历史的大潮中,共同塑造了德国的民族性格、工业形态和社会风貌。艰难的历史步伐中,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处于不断摸索的路上。最终历时三个世纪之久,德国经历了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华丽转身。

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阻滞了德国现代化的步伐,大约迟于英国半个多世纪,德国资本主义工业才发展起来。19世纪前后开始缓慢进入机器工业1.0时代,直到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机器大工业才得以确立。普法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的最初几年,依靠国内人口红利、战争赔款或是对外的侵略掠夺,德国的大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耗时很短就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1.0”使经济社会实现了从纯人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向工业以及机械制造生产方式的转型,迅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从德意志统一到1914年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之前,德国内部的工业化步伐相对稳健、精力也较为集中在工业发展上。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工业2.0”战略帮助德国实现了电气化。所谓电气化革命,就是在劳动分工基础上,借助电力驱动实现大规模的产品生产,从而使产品的批量生产更为高效、迅速。这次的工业革命成为德国历史上的“工业2.0时代”。

这一时期的历史空气中,处处嗅得到资本主义毛孔里的血腥味。19世纪后期,由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德国对原材料和海外商品市场的需求也骤增,德皇威廉二世要求与其他老牌殖民国家共同瓜分地球上“阳光下的土地”。德国与英国、俄国等老牌殖民国家的矛盾也因此变得尖锐。20世纪初期到中期,德意志的理性再次被激情和狂热所挟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德国、欧洲乃至世界都带入了战争的阴霾之中。

“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

理性思考、自我反省与批判精神贯穿于德国历史之中。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工业进步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德国追赶的节奏也同样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有着综合性的原因。外部因素诸如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内部原因则是德国原本发达的工业体系,同时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优秀劳动力都是支撑其经济快速恢复的软实力。1950年到1970年德国在校大学生从10万跃升到40多万。20世纪初至70年代,“工业3.0”在升级了“工业2.0”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加大幅度地解放了人力劳动,机器替代了脑力和体力两个层面上的部分工作。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效率、质量,分工合理化程度,设备精良程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突破。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德国进入了“工业4.0”时代。“工业4.0”战略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称,试图在制造业内将生产工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探索一种与时俱进的工业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德国的竞争力。“工业4.0”时代通过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使生产更为智能,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个环节,试图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使人力在这三个环节中被大大地解放出来。其中,智能工厂指的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生产指的是整个企业生产中实现人机互动、3D等高技术应用和管理智能化;智能物流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务联网三网连接,实现高效率物流匹配。

保持国家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

媒体宣传中的德国“工业4.0”给外界带来一系列压力,例如传闻称“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十年。但是“工业4.0”计划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神秘和顺利。“工业4.0”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被认为是对传统制造业的颠覆,将为德国经济发展甚至欧洲经济走出萧条做出贡献。默克尔将“工业4.0”概括为数字科技、工业产品、物流共通。然而,以数字科技为核心的信息物理系统的应用并非德国的强项。德国没有美国的科技水平先进,也没有中国的巨大互联网经济市场。所以,真正实现“工业4.0”的蓝图,德国需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如:怎样有效地运用无线网将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打通,如何快速学习成为信息物理系统领域领先的供应商。

相比外界热闹的宣传,截至目前“工业4.0”计划在德国本土却显得比较低调。“工业4.0”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口号,而是包含了细节和前瞻性的理性思索。不少企业和普通人对其的理解大概是逐步将科技融入生活、融入细节、融入创新。这一计划更像是德国努力描绘的一幅未来图景,是一个分步骤实施的计划。那么,为什么要推动“工业4.0”呢?发展而非战争是世界的主流,如何将激情与理性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未来世界中保持国家的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成为德国及世界各国目前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首先,这体现了德国的危机意识。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诸如欧元区经济不景气、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德国开始认真反思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头是什么。特别是近年来看到中国等新兴国家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2013年德国占到全球机械出口的16%,中国占到了11%,分别位列全球第一位和第三位。而“工业4.0”就是追求制造业领域内更高的质量、更精的设计、更新的创意。

其次,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数量减少、成本骤升,且制造业对新生代劳动力的吸引力有所降低。通过人口红利维系国际竞争力早已不再是可行的选择,推动产业升级是很多国家不可回避的命题。而推进信息化、更彻底地替代人工劳作的“工业4.0”,可以克服德国劳动力紧缺的短板,维持制造业作为第一大产业部门的长期优势。

最后,“工业4.0”秉持了理性、严谨和标准化的传统,用更高的标准化引领信息技术和工业的深度结合。工业领域内的竞争很多时候也是围绕国际标准化程度的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借助科技实力将本国技术的标准化水平提高到国际最先进水平。科技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比拼标准化的历史契机,在新能源等重要领域内,占据先发优势的关键就落在了争得国际领先的标准化水平上。

尽管“工业4.0”还处在一个蓝图构建的起步阶段,但美、德等传统世界工业强国都高度重视其竞争内容,积极构建信息物理空间,重视其在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中的宏观布局,部署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目标,并为此积极推动研究进展。美国专门组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心”,德国也正在大力向企业和社会推进创新“工业4.0”的具体落实。面对未来世界舞台上的竞争,中国既要看到建国以来我们取得的巨大科技进步成就,同时还要认真学习他国经验,跟进时代步伐,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工业4.0德国工业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工业人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