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紫霞 万彩莫测

2015-05-25 20:40施泳峰
中国收藏 2015年2期
关键词:钧窑窑变釉面

施泳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考工记》提出的制作精美器物必须的四个条件。雍正时期仿烧的钧窑瓷器,正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将素雅的釉色、秀美的造型、精细的做工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含蓄恬淡的艺术风格,成就了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葵花式花盆

高9.6厘米,口径25.5厘米。造型呈葵花式,底下承以三足。釉色红蓝相间,釉面流淌交融。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历来以瑰丽的窑变釉色著称于世。灿若晚霞的海棠红、行云流水的玫瑰紫、幽雅沉静的天青色、神奇莫辨的窑变釉……为钧窑赢得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美誉。

明清以来,仿钧窑产品一直不断,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若均(钧)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谓莺歌绿、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近年新烧此窑,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高濂将北宋钧窑的釉色、品质、特征等描述得极为详细准确,并指出了明代烧制仿钧窑产品的不足之处。

清代的雍正皇帝喜好古物,景德镇官窑也奉旨仿烧钧窑瓷器,成绩斐然。据《清档》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派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前往江西,协助年希尧监理景德镇官窑瓷器生产。为了仿烧出钧窑瓷器,唐英特意派遣“厂署幕友”吴尧圃前往河南禹县学习钧窑的烧制配方、制法和技术,经过反复试烧最终在雍正八年(1730年)仿制成功。唐英在《陶成事宜纪略碑》中写到:“钧釉,仿内发旧器,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驴肝马肺五种外,新得新紫、米色、天蓝、窑变四种。”其中,“仿内发旧器”是指雍正宫廷发往景德镇官窑指定仿烧的宋代钧窑瓷器。唐英的这段记载表明当时景德镇官窑仿烧的钧窑瓷器已经达到了雍正皇帝的要求,开始作为宫廷用器呈烧进宫了。

雍正时期烧造的仿钧釉瓷器基本上用于清宫内的陈设、文玩及赏赐。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粹的仿宋代钧窑釉色,第二类是仿钧窑变釉,第三类是炉钧釉。这些产品模仿的多是宋代钧窑的釉色,但器物造型、制作工艺等整体风格仍然具有雍正官窑瓷器的时代特征。

雅仿

所谓纯粹的仿宋代钧窑釉色,是在以天蓝色为基调的釉面上,施以红色的斑块,红釉呈星点状密密地喷洒于天蓝色底釉上,且不完全覆盖底釉,红蓝分明,装饰效果极强。清代《陶雅》中记载到:“雍正仿钧,紫釉散漫,虽不及真钧之美丽,而颜色苍浑,亦别有一种刚劲之气……紫色较褪而晕成一片,细若犀尘,瓷质清刚,雅非后来所能及。”

雍正时期烧造的纯粹的仿宋代钧窑釉色,在表面上看与宋代钧窑极为相似,但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首先,宋代钧窑的胎体为呈色较深的灰胎,清代仿品的胎体为白胎,在器物突起的部位微泛出白色的胎体。

其次,宋代钧窑的釉面颇厚,滋润失透,在通体的红釉上常有小黑点,有蚯蚓走泥纹。而清代仿品的釉面滑润,在通体的红釉上没有小黑点,偶有绿色苔点,且常用开片来代替蚯蚓走泥纹。

第三,宋代钧窑的款识是在釉下刻字,清代仿品的款识是在釉上刻字。

第四,清代仿品的天蓝釉上加饰的红斑是采用吹釉技法施加的,红斑与底釉的天蓝色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红釉的釉面有细小的颗粒痕,缺少滋润感。器物底部所刷的酱釉褐中闪绿,有毛糙不平之感,支钉痕较大。

所以,《陶雅》总结到:“宋钧之紫,汗漫全体;仿钧(雍窑也)之紫,漫晕其丰。宋钧之紫,多在外层;仿钧之紫,内外各半。宋钧之紫,汗漫全体;仿钧之紫,自成片断”,“雍正仿钧,以淡色东青为质地,和以紫釉,散如杂星,亦颇夹灰墨小点,而青紫交晕,天然浑合,甚难觅也”。

雍正时期烧造的纯粹的仿宋代钧窑釉色瓷器,造型丰富,制作工艺精湛,足以乱真,常见的器型有天球瓶、太白坛、菊瓣式执壶、菱花式盆托等。因为以天蓝釉为主,淡青釉与浅紫釉斑相融合,仿钧但不完全似钧,艺术风格独特,故又称“新紫釉”,达到了以简单的釉色来增加器物美感的装饰效果。

幻色

所谓仿钧窑变釉,是以红色为主,交融流淌着天蓝色、月白色、酱黄色、紫色、绿色、褐色等色泽,几种釉色相互交融,有的呈丝状,有的呈云气状,垂流似霞若焰,千变万化且扑朔迷离,犹如火焰般万紫千红,绚丽多姿。

其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含有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金属元素,在烧造过程中这些金属氧化物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偏红的称为“火焰红”,偏蓝的称为“火焰青”。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载到:“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天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中覆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

所谓窑变釉,实际上就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炉内的温度发生变化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窑变无双”指的就是窑变釉的变化莫测,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到:“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

雍正时期烧造的仿钧窑变釉瓷器,器表呈现出红色釉层在熔融状态下形成的变幻效果,犹如丛丛燃烧的火焰,在中间还闪现着蓝色的星星斑点,釉层在自然流淌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月白色、天蓝色、红色等釉色融为一体,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变幻多姿。

雍正时期烧造的仿钧窑变釉瓷器造型丰富,常见的有胆瓶、贯耳瓶、石榴瓶、天球瓶、橄榄瓶等,具有较高的制作水准。产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以红色为主,局部有黄色、月白色等窑变釉,只是乾隆朝以后的窑变釉呈色越来越少,釉面中多间杂有浅青的黑色或微泛白色;另一类以“火焰红”或“火焰青”为主,窑变的月白色、天蓝色、红色等色彩融溶为一体,五光十色,但在道光朝以后基本不见。

炉钧

所谓炉钧釉,因在低温窑炉内仿烧钧窑釉色而得名,即先在高温中烧成涩胎,釉色则在低温中二次烧成。由于釉料中含有粉剂,所以釉厚不透明,釉面呈结晶状。以铜、钴等为呈色剂,釉色多样纷呈,红、蓝、紫、绿、月白等色彩熔融一体,自然垂流,形成不规则的火焰状。

炉钧釉分素、荤两种,素者不见金红,荤者有金红色斑点。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金红色斑点但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好似“高粱红”;另一种是以流淌的蓝釉自然形成基调,其间密布青色或其他呈色的小点或各种长短不同的垂流纹。清代《南窑笔记》中记载到:“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唐英在《陶成事宜纪略碑》中将炉钧釉解释为“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为流淌变化过之”。

雍正时期烧造的炉钧釉瓷器,釉面流淌大,色泽深浅不一,红色、蓝色、紫色、绿色、月白等釉色融为一体,形成不同的图案,有的呈条纹状,有的呈彩斑状,有的呈圆圈状,或似瀑布飞泻,或如孔雀羽翎一般美丽。红色和蓝色相互映衬,以红色为主,红色并不鲜艳,而是呈现红中泛紫色,犹如刚成熟的高粱,蓝釉则如水波状。

雍正时期烧造的炉钧釉瓷器造型丰富,常见的有胆式瓶、蒜头瓶、灯笼尊及文房用品等,釉质莹润,色彩鲜艳夺目,集“天工”与“人巧”于一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猜你喜欢
钧窑窑变釉面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钧窑手拉坯技艺初探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浅谈建水紫陶工艺之窑变 紫陶“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