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甜才是常态

2015-05-26 00:28张友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咏梅苏珊公安

黄咏梅的小说《走甜》是一篇地道的都市文学,揭示了都市人隐秘的灵魂,展示了其真实的心理图景。在强大的乡愁文学、乡土叙事传统面前,《走甜》的问世犹如倔强的小草从石块缝中刚刚探出头来,让我感到新奇和震惊。

小说主人公苏珊已迈入中年,开始厌糖,每次喝咖啡时都特意嘱咐店员去糖,即走甜之意。她到了易发福的年龄,为了保持没生育过的身材,自然不喜欢甜的滋味。伴随着中年而来的还有失眠,这也是令她揪心的。可是,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的不经意邂逅,又激起了她心底的波澜,唤起了她心中甜滋滋的感觉。如“发布会结束后,苏珊马不停蹄地交当天稿,在电脑前敲下他名字那一刻,她就有了甜蜜蜜的滋味。那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变甜的”。当然,心理的甜与味觉的甜是两码事,用通感手法行文却是别出心裁。

文学是人学,人是情感的动物,《走甜》书写的是苏珊情感的真实流变。自从那次邂逅之后,苏珊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他身上了。因为一些细节引发了所谓的情感共鸣(事实上,只是苏珊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苏珊顾不上跟人讲话,低头喝汤……他和她的脑袋快要凑到一起了。……她认为他们的余光是相遇了的。苏珊心里生起了一阵暖意,她跟他是一伙的,是同桌的他,甚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苏珊有了奇怪的纯真的想法。”从此,她自以为邂逅了一个心仪的他,便时时刻刻心中装着他,发自内心地欣赏他,深深地迷恋着他,情不自禁地沉溺于这段感情之中,对失眠也不在乎了。

窃以为,她无非想借机找回青春时的浪漫和激情,想象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为他在QQ空间里写诗,痴情得无以复加,如“趁天还没亮的时候,她理性地认证了一下对他的爱。她爱他,是纯粹的,不怕被人笑话地说,是纯真的”。为了吸引他的眼球,她专门买了漂亮的衣服;为了衬托胸前,买了新乳罩,甚至还为胸前那个椭圆形煞费苦心。后来他们又相遇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两人出席酒会心照不宣,约会才算正经事。他们偷偷从会场上溜出,火急火燎地奔赴林中腹地,她急切地盼望着。关键时刻,他却让她大失所望。如他的唇凑近了她的脸颊,她在幸福地等待,“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了他的迟疑……突然听到他在黑暗中,长出一口气,说……说完,他放开了她。”原来是因为她不再年轻。“他的话还没开口,就闻到了她耳根散发出那股药油的味道……就是这股味道停止了他的动作,这味道对他而言,散发着衰老、不支、无奈……”精明的他终于让她省悟了,彻底地弄清了自己的劣势。更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她胸前那个专门为他设计的椭圆形亮点根本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倒是吸引了路边老头的目光。

这篇典型化的心理小说倾情地书写着城市的欲望,触及都市人骚动不安的心灵,是当下都市五颜六色的写照。黄咏梅是70年代出生的作家,她成长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她离开了乡村,乡村记忆模糊。于是,她把笔头转向城市,书写市民生活,揭示心灵的困境和危机。在物质极大富足的当下,国人焦灼不安,渴望一夜情的浪漫,希望平庸的生活中擦出那么一点火花,人之常情。《走甜》则直击世相,为国人寻找心灵的存放之所。

苏珊生活富裕,丈夫百般疼爱,但她却不知珍惜。她不服老,要抗争,要寻回年轻时的激情与浪漫,结果是丈夫宋谦送给她的正版斧标驱风油出卖了她。男人的逢场作戏到此为止,她是否息心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丈夫买回的老紫檀木让她睡了一个安稳觉,留给了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黄咏梅站在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便知他的妻子和苏珊的老公都是实利主义者,前者希望老公仕途发达,后者想方设法让苏珊生活得好。遗憾的是双方配偶都只注重了世俗层面,却忽略了精神层面。那么,苏珊与他的情感邂逅就属正常。而在这个道德失范、价值衰落、伦理崩溃的年代,男女爱欲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长久。古人云,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走甜去糖,安守本分、本真,领略生活的苦涩才是生活的常态,刻意地追求浪漫只能是自讨没趣,而这便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

猜你喜欢
咏梅苏珊公安
浅述“水洗(刻绘咏梅)”的创作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点绛唇·咏梅月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报道要有度
最高贵的导盲犬
公安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