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

2015-05-27 14:59成协设
中国大学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地校企基地

成协设

摘 要: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本科教学工程”重要内容。其与“卓越计划”相支撑,致力于构建一批满足学生开展技能实训、工程训练、实践创新的平台。通过对3年来该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其尚存在的问题,对后续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无疑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的建设实效。

关键词: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状;机制;模式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新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旨在以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为载体,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有力支撑了“卓越计划”的实施,也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提供科学建议,无疑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现状与成效

2011年“本科教学工程”启动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计划立项建设1000个实践基地。其中,由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建设500个,由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建设500个。截至2013年底,共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33个。其中,地方所属高校建设基地538个,提前完成建设计划;部属高校建设295个,完成比例达59%。

1.基地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1)覆盖多个学科门类,工科凸显。2011年评选了125个,主要涉及工学、医学、法学等学科;2013年达到618个,涉及12个学科。总的来看,工科最多,约占到基地总数的49%。

从已经建设的基地类别来看,国家优先支持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和药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建设。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07个,医学类实践教育基地118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1个,法学教育实践基地38个。但2013年,在支持地方所属高校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时,将基地类别扩展到了多个学科,分别建设了理学实践基地41个、管理学实践基地27个,文学实践基地41个,经济学实践基地23个,艺术学实践基地24个,教育学实践基地22个,历史实践基地5个。

(2)基地点建设遍布全国,部分省市聚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分布充分考虑了区域覆盖面,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区。但数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湖北、上海等地,其中北京最多,有85个,占基地总数10.2%,青海、宁夏、海南等地较少。

如按华北、东北、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分区域来看,除华东、华北建设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较多外,各区域分布还是相对均衡。

形成现行分布特点成因总的来说,与国家政策、地区历史文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相关,一般拥有本科层次高校数量越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基础好的区域,如北京、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获批的基地明显数量占优。

(3)基地合作单位在产业或行业内优势明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单位情况在各学科呈现的特点不一。工科类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为大型国企、知名企事业单位、设计研究院。理科类的基地主要为野外实践基地和部分生化企业。医学基地分为临床技能训练基地和药学基地,临床技能训练基地一般选择附属医院,药学基地一般为大型制药集团。农学基地一般为农业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也有部分产业化企业。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人文社科类基地的选择也各有特点。

总体来看,基地选择的企业单位具有规模领先、技术水平领先、社会声誉好、影响力大等特点;基地选择的事业单位一般具有区域代表性,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重点支持的单位,相对稳定。

2.基地建设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多元化的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依托基地开展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逐渐多元化。清华大学林健教授对高校校地校企协同育人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总结,认为初步出现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覆盖人才培养全程,全面系统地完成校企联合培养;二是模块化的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某个教育教学模块借助企业平台完成;三是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就企业的某个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合作教育;四是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针对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要,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五是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学生到企业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实习;六是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工作来替代实践教育。

(2)有力推进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以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载体,各高校针对目前制约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通过创新观念、创新平台、创新内容、创新机制等系列举措,有力推进了实践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构建了“四个课堂交互融合延伸”的工程人才实践教育体系,校内教室和实验室为第一课堂,“三创(创意、创新、创业)中心”为第二课堂,将“国家-北京市-校级”校外三级实习基地打造为第三课堂,将暑期实验室、交流实习等作为第四课堂。一批高水平外聘企业教师深度参与教学中来,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了本硕统筹。浙江大学、汕头大学等高校进一步推动了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浙江大学实行了长学期实习制。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构建了人才培养“3+1”模式或“2+1+1”模式,让学生第四年进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接受企业的具体管理,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3)创新了校地校企合作育人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围绕着发挥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功效,从国家到省市到高校均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了校地校企合作育人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

组织保障。依托基地,多数高校成立了理事会、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等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如中南大学围绕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委员会—教学办公室—师资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管理体系,华中农业大学武穴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小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小组例会制度,通过“走出去”到基地现场办公和“请进来”到学校研讨等方式,及时对基地建设与管理进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endprint

制度保障。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通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建设类专业学生企业实习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各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湖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高校从基地运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习管理等多个角度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同济大学制订了《同济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关于实验教师产学研见习计划的管理暂行办法》、《工程教育类教师职称评聘管理办法》等。

经费保障。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每年给予基地专项实习运行费;中南大学形成了相应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将国家拨付的经费专款专用,将学校配套的经费用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所需的设备购置,将企业资助经费用于学生补助、企业平台建设,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推动基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机制

从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推动基地可持续建设的系列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制度,高校基地建设目标定位与企事业单位的诉求对接也不够,基地后续建设与发展存在困难。

有部分企业是出于响应号召或出于人情与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付出人力、资金、场地而得到回报很少,这与企业追求自身盈利的目标相矛盾。还有部分企业在最开始参与的积极性就不高,或者最开始因为企业高层人员为相关学校毕业生,体现出积极性,但随着人事变动,积极性具有不可持续性。

另外,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未能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科研成果推广等整合打包。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往往为学校教务部门单方面进行,多数仅仅只考虑到自身人才培养需求,对企业的需求和高校可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思考不多。

2.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功效尚未完全发挥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功效表现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围绕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工作开展不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机构建设、学生实习、生活平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工作进展往往较快,“能见度高”。但是在校地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习环节设置、企业实习具体内容、教学实习实施管理与考核体系等方面研究不够,开展的工作力度明显不够。

需进一步形成合作育人共识。部分高校重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申报与获批,而对基地的使用与建设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教师对校地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不愿投入精力,或本身就欠缺工程或实践能力;部分学生有功利思想,担心深入企事业单位实习会影响自己考研或出国,认为实习所学不一定与自己将来就业

领域相关;部分基地往往也就配合部分高校走走形式,未能深入思考与高校合作问题。

3.尚未形成资源共享、交叉融合的基地体系

近3年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分布充分考虑了地域性,也照顾了不同学科的需求。但不可否认有2个特点比较突出:

一是基地面向区域内高校共享不够。当前建设的基地模式多为一对一,也就是一个高校和一个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基地。少数企事业单位与多个高校开展合作有“一对多”的共建模式,也是几个“一对一”的直接累加,未能形成累加效应。基地分散建设的局面导致“共享、开放”缺少基础,“我申请、我获批”的基地为区域其他同类高校所用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基地面向学科专业单一。当前建设的833个基地中,分类在“综合性基地”的仅12个,其他学科中也有少数不完全只面向一个学科专业的,但总体来看,当前建设的基地面向学科专业相对单一。

三、加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1.产业与专业对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是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根本目的。校地校企共建基地,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统筹校内培养与企业实践的关系,明确校外实习目标、细化校外实践方案,细化校外实习各环节的任务和培养标准,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质性提高基地功效。

2.探索校地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推动校地校企可持续合作的根基。需要国家、学校两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从国家层面,一是要进行持续的资金投入,需提升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二是需进一步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从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教育基

金投入政策等,进一步调动企事业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分类评估、共同监督”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基地工作联席会和分区域或行业中心主任联席会,定期交流、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同时努力推进基地共享,扩大基地受益面。

从学校层面,需将校地校企协同育人的相关制度进一步系列化、系统化。建立三方协议,明确责任与义务;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明确导师职责和要求;建立实习期间管理制度;制订导师指导手册、学生实习计划和要求、考核方式与标准;就安全教育与考核、企业知识产权形成完善的制度。

3.以点带面,聚点成网,推动“国家—省—高校”三级实践基地建设

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省市、高校“出实招”。仅仅依靠国家最终建设的1000余个基地根本无法满足全国1000多所高校学生实践实习要求,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必然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举措,推进地方层面的高层次、共享基地的建设,必然要求高等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开展学校层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总之,一方面需在学校层面上,形成“国家—省—高校”三级实践基地体系,从质和量两方面保障学生实习实践的开展;另一方面,需从全国宏观层面上,形成实践基地网状结构,区域内的高校与区域内基地共建,形成联盟,共同建设,充分共享。

参考文献:

[1] 林健等.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评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5).

[2] 教育部.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45/list.html.

[3] 陈以一. 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与运行情况的调研和建议[EB/OL]. http://wenku.baidu.com/.

[责任编辑:余大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地校企基地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校企人才培养促共赢
广东高校“校地结对 实践育人”计划正式启动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高等教育质量模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