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村古建筑群与爱莲文化

2015-05-27 15:33梁政华靳英智
当代旅游 2015年1期

梁政华+靳英智

摘 要:本文阐述和分析了江头村古建筑群与家族文化“爱莲文化”之间的内涵与联系,对江头村人如何借助物质遗产完成对宗族文化的继递和发扬;又如何在其深厚的文化脉络中造就、传承和保护家族自身的物质遗产进行了不成熟的探讨,得出了江头村古建筑群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一结论。

关键词:江头村古建筑群;爱莲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楼庆西教授在《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一文中提到“观察乡土建筑不能仅限于建筑,而是观察它的环境,一座村落不仅有山、水、土地、植物所组成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有各地民俗、民风和百姓的衣、食、用品等所组成的人文环境。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前者称物质文化;后者虽然大多也是有形的,但是它们的价值更在于创造这些艺术形式的意识、工艺等内容,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们归之为‘非物质文化类,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而应该予以世界性的保护。”作为大儒周敦颐后裔的桂林江头村人,不仅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了引以自豪的物质文化遗产——江头村古建筑群,且更为独特的是,借助着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将先祖所创的辉煌灿烂的儒家文化很好的传承了下来,产生了“真诚、积德、行善、奉献”的“爱莲文化”。2006年,江头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江头村“爱莲文化”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探究江头村人如何借助物质遗产完成对宗族文化的继递和发扬;而又是如何在其深厚的文化脉络中造就、传承和保护家族自身的物质遗产。

一、江头村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江头村自然村距桂林市北郊32公里,坐落于漓江上游——玉龙河畔,北临黄家坡,南倚九仙山,西靠五指界,东向笔架山,整座村落为群山所围绕。三条河流“护龙”、“东江”、“两江” 陈横于山与古民居之间,周氏族人谓之“三重玉带水”,数百年来滋润着江头村无数良田,少有旱涝之灾。站在村中高处放眼望去,远方良田百顷,三条晶莹透澈的河水白亮如带,村后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整个古村落建筑点缀于其间,与之相映成趣,景色怡人。

周敦颐后裔并非为此地原住民,周氏族人的真正迁入时间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多年前。据《灵川县志》记载,明朝弘志戊申年(公元1488年),周敦颐的后裔周秀旺携一世祖周志轩从湖南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官虞部,宦游西粤时进入广西,先寄居在桂林府龙胜县的牛头寨,后赴至灵川县的九屋乡(现已改镇),建寨于上塘(即今江头村)。周氏来江头定居后,由于格外注重教育,出仕者众多,家族日益鼎盛,外姓人陆续迁出,周氏成为江头村第一大族。目前,江头村共有人口680多人,158户,其中周姓人家占了90%以上。江头村周氏家族自始祖周秀旺以来,迄今已有二十二代。

二、浸润着“爱莲文化”的江头村古建筑群

周氏“爱莲文化”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先祖周敦颐爱莲理学学说。周敦颐在北宋嘉祐八年,写出了传世名篇《爱莲说》。在这一名篇中他对自身独爱莲花的原因的阐述,体现出了其真性纯净、清高廉洁的高尚品德。他所赞美莲花品格,正是他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爱莲”就取至《爱莲说》一文。周敦颐爱莲理学对周氏族人的影响极大,教育极为深刻,对周氏后裔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了积极垂范作用,同时激励着周氏族人励精图治、杀身成仁,努力为周氏家族谱写出历史的篇章。由于受《爱莲说》的影响,自南宋以后,各地出现了许多爱莲堂和爱莲书院。身居江头村的周氏后裔文化上不可避免的秉承了先祖的衣钵,并立志将其发扬光大,而建筑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物,江头村古建筑群中处处表现出“爱莲文化”的烙印。

江头村作为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之一 ,至今较好的保存着元、明、清三代时期的历史建筑。整个古建筑群青砖灰瓦、杉木结构,屋檐层叠、错落有致,雕龙刻花、古色古香,飞檐挑梁、气宇轩昂。特别是古建筑群中镂花样式多达20多类,共500多种,木石雕刻精致巧妙,制作工艺精细别致,被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南镂花第一村”。江头村古建筑群中的各宅第大门均朝向东方,湖南道州方向,以示不忘先祖濂溪之本。庭院构设更是匠心独运,处处都折射出其先祖爱莲理学文化的丰厚内涵。屋内的各种莲花雕刻造型各有不同,在门扇的裙板上,刻有全株莲花纹,含苞莲、待放莲、盛花莲、结实莲等;在窗户上镶嵌着雕琢的莲花,在神台桌上特意雕刻仰莲,寓意家族兴旺发达;在柱磴上又凿有莲花根须,表示扎地生根,茎壮叶茂,意味着代代子孙的兴旺,家业发达。在古建筑群中的柱、梁、枋等处,涂上黑漆,给墙、壁、楼面、窗棂着以朱色。朱色代表莲花,象征喜气,黑色代表土地,寓意着美丽耀眼的莲花是靠土地才能生存,才会开花结果。整个村落的建筑和巷道设计,更以“八卦”形式安排,布局紧凑,浑然一体。

单体建筑、庭院构设也处处体现着周氏“爱莲文化”思想。位于江头村古建筑群核心地位的“爱莲家祠”,它不但是祭祀的宗祠,也是族长检查宗规家法执行权利的场所,更是江头村培养周氏子弟最为重要的教育基地;“爱莲书院”是课读周氏子弟和良师夫子传授经典之处,是造就培养优秀人才之地;“爱莲书房”和“爱莲书楼”是江头村人藏书之处,贮藏“四书、五经”等就达上万册,是读书、阅览的场所,专供周氏族人子弟授业解惑,以育人之用;“闺女楼”是周氏族人专门为女孩读书而特设的私塾室和闺房;“爱莲堂”为庆典场地,凡周氏子弟高中及第或受封典人员都在这里举行庆贺会和庆功会;“莲花池”为种植莲花的池塘,以教育裔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字厨塔”又称“文风塔”,是为了更好地振兴村文风而建,是焚烧字纸残书之用的惜字亭;“甲石碑”是记录周氏子弟在科举中高中的事迹记录,以为榜样激励后嗣;“诰封碑”、“敕封碑”和“诰封匾”是封建朝廷对周氏族人封赠、功绩事迹的真实记载。

在旧时的江头村,环村种莲。现虽未再种莲花,但从江头村人知书达理,相互礼让,抱鸿鹄之志,怀莲花之美德的质朴、纯真、善良、勤劳和文明的风范里,就能感受出“爱莲”的遗风了。故而江头村周氏又被外界称为“爱莲家族”。

三、江头村古建筑群与家族文化之间的内涵与联系

(一) 江头村古建筑群承担着教育族人的社会作用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学而优则仕”与功名的追求是每个子民的梦寐以求,也是统治者借以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周氏家族认为,要使家族长盛不衰、擢升显赫,就必须高度重视家族的教育。江头村人对于教育重视,不仅表现为置办书院、购买书籍,入仕者可以选择在地理优越之处建造宅院等物质行为,更多的是注重于精神、品德上对子孙的引导。如修筑爱莲池,以“爱莲”命名家族宗祠,将先祖周敦颐画像供奉其上,挂《爱莲说》于墙间,以先祖作为榜样,号召族中子弟学习莲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廉洁为官;建字厨塔,则是尊重文化、尊重知识的一种象征;文渊楼厅室门的格心镂花细棂方条拼斗成“昭假烈祖,佑启后人”、“嚼书品味,泼墨闻香”、“风尘三尺剑,花柳一床书”等字体的图案,裙板分别用小篆、大篆、金文等篆刻 “岐阳启性,绛邑分封”、“祖功垂福泽,宗德衍家声”、“功深百练,才具千钧”等文字,这些则是教育子孙莫忘自己是周敦颐的后代,要认真读书,努力研习儒家经典,多为官入仕,不给先祖抹黑。再加上长辈的正确引导,使子孙从小就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方向,为他们力学笃行创造了条件,为谋取功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而形成了江头村科举与仕官的奇迹。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该村人才辈出,灿如繁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榜上有名,先后有百余人考中秀才,160多人出仕,受皇朝诰封30余人。仅从清代嘉庆年起的一百年间,江头村共出庶吉士7名、进士8名、会试贡士8名、举人27名、国子监36名、秀才上百人。出仕者中,有显赫政绩的达40多人,有鸿篇论著的20多人,现存名著达22卷。尤为难得的是,受先祖周敦颐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的影响,出仕者多洁身自好,清廉为官,在各地群众中享有较好的口碑,江头村亦成为远近闻名的清官村。周氏家族文风典盛,出仕任职,忠君爱民,清廉为官,这些与赋有“爱莲”特色的村落建筑作为教育宗族的基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们是分不开的。

(二)江头村古建筑群起着规范族人秩序,凝聚家族力量,传承宗族文化的载体功能

周氏家族一向自称“爱莲家族”,将“爱莲文化”作为他们的家族特征与文化象征。莲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被周氏家族定为其家族最稳定的内核,也是其区分周边家族最鲜明的边界。我们可以看到,在江头村建筑群中,无论是家祠,还是宅屋,抑或是塔、镂花等等,几乎无不带着浓厚的“爱莲文化”的印记。爱莲理学文化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伦理道德色彩,是训导、教化子弟最为重要的工具,而“爱莲家族”的后人们在以“爱莲”命名,处处体现着爱莲理学思想的建筑物中生活和学习,早已对“爱莲文化”耳濡目染。江头村人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已是他的戒律。于是在江头村落建筑中处处透露出的对“爱莲文化”儒学理念思想的推崇与发扬为周氏家族的绵延,提供了人文根基和伦理保障及井然的人伦秩序,在频繁的社会变迁之中不仅实现了家族人口的繁衍,宗族的凝聚力亦愈来愈强,而且其独特的家族文化更得以传承和延续。

(三)爱莲理学思想推动了江头村古建筑群的产生、传承和保护

由上所述,如因《爱莲说》一文名满天下,故江头村的周敦颐后裔皆以“爱莲家族”自居,并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古建筑村落。然而在“爱莲家族”迁入江头的早期,所建房屋未见气派,多为单立座,低矮、狭窄、独门,没有天井。江头村先人们尊奉着先祖之教,“重教育”、“敬礼仪”,他们以读书为荣,不识字不懂礼仪为可耻,重视的是文化教育。因此,江头村人省吃俭用,将辛苦劳作攒下来的钱财不是大量购置田产留给后人,而是用来大力兴办家学,开展族办教育,致力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江头村桑榆暮景之年的老前辈们,他们极力谦卑,老骥伏枥,把培养子孙后代作为晚年的主要职责。在这样的“崇文重教,一举成名”的学风中,江头周氏子孙们文运亨通,人才辈出,一代胜过一代,出现了乃至全国亦属罕见的入仕者众多的盛景。当这些入仕为官的江头村子孙们,发迹后或积德行善,造福后人;或光耀门楣,扬名千里;或只是单纯的想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大都出资将公共建筑或自家宅院营造修葺。江头村至清朝中期,一座座由高大、宽阔、豪华、气派的单体建筑组成的古建筑村落基本形成。古建筑村落中又处处体现出“爱莲文化”的印迹,爱莲家族珍视事关爱莲文化的一切事物,将其作为族群记忆的一部分,将其视作一种尊严与荣耀,他们以抛弃这种文化为耻。这种珍视使得江头村建筑群,纵使经历朝代的更迭、风雨的冲刷,遭遇破四旧、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灾难,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冲击,依然得以顽强的保存下来。可以说,正是江头村人秉承的爱莲理学思想,才造就、传承和保护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极具特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头村古建筑群。

四、结语

正是作为大儒周敦颐后裔的桂林江头村人。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借助着物质遗产的隐喻,将古老的宗族非物质文化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同时又将这些文化意蕴体现在了他们所修筑的建筑之上,最终为世人留下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两件文化精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头村古建筑群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头村“爱莲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江头村古建筑群是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为我们研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内涵与联系提供了典型的例证。

参考文献:

[1] 楼庆西:中国古村落:困境与生机.中国文化遗产,2007(2).

[2] 梁钟荣:桂林江头村明清建筑群的文化透视研究.清华同方博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文江涛:耕读传家与文化濡化——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村文化教育习俗为例.桂海论丛,2006(2).

[4] 周思雄:江头村爱莲理学文化.内部编印.

[5] 周思雄:古居秀雅  莲风传承——桂林江头村.广西地方志,2005(5).

[6] 吕华鲜:桂林江头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浅析.商场现代化,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