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面前,请淡定一点

2015-05-30 10:48嵇振颉
文学少年(绘本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裴度文彦博梁国

嵇振颉

危机面前,很多人难免会手足无措。不过,你需要尽快冷静下来、淡定下来。大多数情况下,过激反应只会让事态越来越糟。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在合适时候采取恰当对策,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和境界。

拆亭子危机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率军入川时,曾与当地人发生过激烈冲突,后来又爆发规模较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因此在北宋前期,四川等地始终不太平。

多事之秋,文彦博临危受命,担任成都地方长官。这年12月,文彦博迎来六十大寿。府内张灯结彩,好一派喜庆热闹的气氛。境内官员和士绅纷纷前来祝寿,人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宴会持续到深夜都没有结束。

寿宴尾声阶段,文彦博手下慌慌张张跑进来禀报:“不好了,老爷,出大事了……”文彦博让他先喝口热汤,慢慢说出发生什么事。

原来是宾客的随从士卒,因长时间在室外等待,身子冷得不行,不由得满腹牢骚、大放厥词。情绪激动的士卒把文彦博府内的一座亭子拆了,还用拆下来的木料当柴火烧来取暖。听到这个消息,在座宾客都显得很紧张。士兵哗变的传言,早就口耳相传。难道真会发生什么变故吗?

文彦博依旧镇定自若,放下手中酒杯,慢吞吞地说:“天气很冷,我们在屋内有温暖的炉火,而士卒们却衣着单薄呆在室外,让他们受苦了。把亭子拆了烧火取暖,这怪不得他们。”说完,他又拿起桌上酒杯,神色自若地与宾客们谈笑风生,跟之前没什么区别。

事态平息后,文彦博慢慢查出煽动拆亭子的主谋。他把此人打了一顿板子,驱逐出去了事。对其他人,他并没有深究。正因为妥善地处理此次危机,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暴乱才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文彦博苦心的经营,让四川慢慢恢复稳定祥和的氛围。为了褒奖他的功绩,文彦博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受封文潞公,成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名相。

丢失印信危机

唐宪宗时,有个中书令名叫裴度。一次,他奉皇帝之命外出巡查,很多天后才返京。刚抵达府邸,手下人慌慌张张地禀报:“裴大人,不好了,您的大印不见了。”

裴度的心一沉:要是圣上知道此事,一定会重重治罪。他没有采取任何调查、追捕措施。反而说要在当天晚上,于府内大摆筵席,答谢那些协助他办事的官员。

这天晚上,裴府内很热闹。宾主落座,酒宴正式开始。酒过三巡、喝得正尽兴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赶忙把这个好消息报告裴度。裴度依旧满不在乎,挥挥手让他退下,好像丢失印信的事从未发生。

下人们见大印轻易地失而复得,钦佩裴度料事如神。有人向裴度请教,裴度捋了捋胡须说:“从一开始,我就排除小偷盗窃的可能性。一者府内戒备森严,小偷进来不太容易。二者小偷不是官场中人,这颗大印对他价值不大。凭什么放着屋内值钱的东西不偷,而去偷这个看似不值钱的大印呢?最大的嫌疑就是有人找到管印官吏,说有急事要用大印。正好前一阵子我在外巡查,管印官吏来不及通知我,这才背着我把大印拿走使用。如果把此事张扬开来,取印的人和管印官吏就会因此获罪。无论是管印官吏、还是取印人,使用大印一定是出于紧急公务。如果这样被处分,对他们不公。因此我决定将此事缓一缓,不表露出惊慌,给足他们时间,把大印用过之后悄悄故回原处。只要大印失而复得,对管印官吏、取印人乃至对我,都不会发生什么事。这么做可谓一举三得。”

丢印背后的真相果然如裴度所料:河东地区发生叛乱,尽管皇帝恩准发兵去征剿,还需要中书令的大印方能出兵。正巧裴度外出巡视,军情紧急,再等他回来,事情就会有变。河东节度使费了很多口舌,这才从管印官吏那里拿到大印。很不巧,就在这天裴度回京,下人也恰巧发现大印不见了。河东节度使和管印官吏一下子懵了。幸好裴度采用缓兵之计,用完大印后,河东节度使连忙派人把大印送回去。

裴度真是料事如神,他能洞悉出大印失踪背后的缘由。因为拿走大印的人都是出于公务,把事态伸张开来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与其如此,还不如顺水推舟,“坐等”大印归来。

边境线上的危机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边境各设一界亭,双方都种上西瓜。亭卒们白天要出操、巡逻,只有到了晚上,才轮流到瓜田里浇水、拔草。很长时间里,两国相安无事。

梁国的亭卒非常勤劳,锄草浇水每日必行。他们地里的瓜秧长势良好,结出的西瓜又大又甜。而楚国的亭卒白天忙完巡逻和操练,再没心情去侍弄瓜田。到收获季节,只能得到又小又涩的成果。楚是大国,而弱小的梁国却在种瓜上遥遥领先于他们,这让楚国的亭卒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有一天晚上,楚人乘着夜色,偷偷潜入梁人瓜田里,把瓜秧全部扯断。第二天一早,梁国的亭卒发现瓜田里一片狼藉,被拔出的瓜苗都枯萎了。他们赶忙将此事向边县的县令宋就报告,要求彻查此事的幕后黑手。知道事情真相后,梁国的亭卒愤慨地表示,也要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对众人说:“他们这么做确实很卑鄙。假如我们采取同样行动,不是和他们一样卑鄙吗?冤冤相报何时了?到头来引发两国间的战争,岂不会生灵涂炭?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切记做这件事时,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国亭卒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心里也纳闷:自己并没有变得勤恳,怎么瓜秧自说自话长得好了呢?半夜里,有几个亭卒悄悄趴在瓜田边的草丛里,静静观察着动静。午夜时分,来了几个黑影,手脚麻利地浇着水。从装束看,应该是梁国的亭卒。原来是梁国人帮我们浇水,楚国亭卒顿时很愧疚:我们黑夜去搞破坏,他们却以德报怨,悄悄帮助我们。真是太对不住他们。

楚国边县的县令闻知此事,深感自己没有教育好手下。他立即上书,将情况禀明楚王。看着这份报告,楚王感觉到梁人修睦边邻的诚心。他派遣使者出使梁国,备了份厚礼送于梁王,还修书一份,称赞梁国县令的大度和宽容,既以尔自责,亦以示酬谢,并表达保持两国边界安宁、和平友好的意愿。

信任危机

石苞是西晋开国功臣,官至司徒、大司马等要职;逝世时,晋武帝司马炎在朝堂内为他举哀。不过,生前无限荣耀的石苞也曾遭遇“信任危机”,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

那时,西晋王朝还没有统一全国。长江以南,东吴政权依然对中原虎视眈眈。淮南地区毗邻长江,是阻击东吴的第一道屏障。为了防范东吴北伐,晋武帝把镇守淮南的重任交到石苞手中。他到任后厉兵秣马,没过几个月,管辖范围内兵强马壮。除此之外,他把辖区内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饱受战乱之苦的淮南出现一派大治景象。

不知哪个别有用心的人,编出一首童谣:“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起。”这首童谣又被一个心怀不轨的人听到,此人名叫王琛,在淮北担任监军。他出生名门望族,典型的纨绔子弟,本事不大、肚子里坏水却不少。王琛一向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早想找机会算计这个“穷二代”。他捕风捉影地认为,歌谣中的大石头就是指石苞,于是写奏折向晋武帝密报:“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妄图背反朝廷。”

收到这封密报,武帝果然对石苞起了疑心。在此之前,风水先生就曾对他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不过,晋武帝并没有马上动手,他还想再看看石苞那边有什么动静。

就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石苞也得到这个消息,便指挥士兵加紧修筑工事,封锁水路。石苞本想抵御外敌,何曾想此举被晋武帝看做是图谋不轨。更不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却没有及时赴命。这一来二去,更加重晋武帝对石苞的怀疑。他决定尽早除去这个后患,首先对天下发布一份昭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势力,盲目修筑工事、封锁木路。这样大兴土木,势必会加重老百姓的劳役和赋税。鉴于此,应该罢免他的职务。”此外,晋武帝调兵遣将,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亲帅大军南下,又命琅邪王司马伷领兵由下邳移驻寿春,准备在石苞叛乱时镇压他。

王琛的诬告,晋武帝的怀疑,石苞都被蒙在鼓里。直到朝廷大军兵临城下,才知道背后的隐情。自己对朝廷和国家—向忠心耿耿,怎么发生这样的事?有人劝他,既然皇帝起了疑心,不可能再给你机会申辩,就连性命都难保。不如将计就计,起兵造反,或许这是一条生路。面对这些杂音,他没有任何心动。他放下身上的武器,独自一人步行出城,被征讨大军监押到都亭,等侯晋武帝处理。

消息传到都城,晋武帝心中的疑虑被打消:石苞已经修筑好守城工事,如果真的要造反,怎么不作任何抵抗就心甘情愿接受处罚?假如他勾结东吴,事发后怎么没有人来救援他?看来,自己误听谗言,错怪这位戍守边关的大将。没多久,石苞被召回朝廷,不仅没被处分,还升了一级官职。

危机袭来时,很多人会做出过激反应。与其莽撞出击,还不如默默地往后退一步,静观事态的变化,淡然面对眼前的纷扰。要相信,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把握好时机,你总能在最后走出困境。

猜你喜欢
裴度文彦博梁国
宋 文彦博 行书与安抚资政启帖
裴度失印不急找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Rules in Library
裴度失印不急找
梁国华先生艺术作品选登
文彦博树洞取球
裴度还带
文彦博智保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