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及其影响

2015-05-30 03:41钱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维克多雨果表现

钱璟

摘 要: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要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就不可不谈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主要以其著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及其短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进行辩证分析,之后再从中西方两个角度简要谈谈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其人道主义思想中闪烁着满满的博爱、仁善光芒,但是,他的仁爱之中,也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及不切实际性。

关键词:维克多·雨果  人道主义思想  表现  影响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发展到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和“博爱”等。

在雨果生活的19世纪,一方面,世界格局发生变化,欧洲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矛盾日益复杂,处在欧洲大陆列强中心的法国,国内形势更是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当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时期,空想家们想唤起被压迫的人民起来反抗,构建出一个人人平等、幸福美满的和谐社会;再者,19世纪基督教的“爱理念”亦得到了大大的完善和发展,给了人民精神上的莫大鼓舞。这时的雨果,便受到了这三方力量的影响,再加上其家庭的感染熏陶,以及自己经历的起起落落的丰富生活,使他逐渐发展完善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以博爱仁慈等真善美为核心,关注和同情底层人民的处境及命运,对黑暗统治阶级的鞭挞与讨伐以及希望用超阶级的人人信奉的广博之爱来改造社会。

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分析

在雨果长达60多年创作的26部诗歌、20部小说、12部剧本、21篇哲理论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几乎贯穿始终,其核心便是真、善、美,博爱、仁善,具体可概括为:善能消恶、仁爱相传及爱能换爱,而在强调“爱”的同时,雨果也有自己独到的革命观。不过,无法否认的是,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亦有其幻想性及不切实际性。

(一)博爱、仁善为核心

1.善能消恶

人性虽本善,但在世事的凄风苦雨摧残下,在一次次抗争无果下,也难免会使人仰天长叹、自甘堕落,披上凶狠险厉的外衣,将“善”字隐去。但在世间也总会有那种人,那样的纯善之至,在细微之处,让善良花开,花开之处,消散了一旁的团团恶气。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主教米里哀与主角冉阿让的互动就可谓是人道主义感化作用的典型表现。冉阿让,因实在不忍看姐姐的七个孩子们饿的直哭而不得已去偷了面包,结果被捕入狱,又因期间多次企图越狱,而共服了19年刑,这期间经历的种种使他变得“异常险狠”。而幸运的是,在他出狱后虽然社会人不接受他、拒绝他,但他遇到了主教米里哀,他因报复社会的心理偷了主教的银台和十字架,但当他面对不但不责骂他偷了东西反而在警察来时为他开脱,且将银器送给了自己的主教米里哀时,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夹着一颗耀眼灵魂的冲击,尤其是米里哀的那番话——“冉阿让,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我赎的是你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更是让冉阿让心头一震。于是,在主教米里哀的善心感召下,对社会充满仇恨心的冉阿让弃恶从善、洗心革面,从一名苦役犯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且当上了市长。

我想,这样的情节构设体现了在雨果的思想里,他希望并且认为可以实现的,便是善能消恶,便是相信能以仁慈和博爱来改造社会和人生。

2.仁爱相传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被米里哀感化向善后,不仅自己在仁善之路上前行,还通过自己的行为,广播仁爱之种。其中,我认为最值得一提、最具象征性的,就是冉阿让与警官沙威的“较量”。沙威原本是奉命追铺冉阿让的,但在一次次看到冉阿让的博爱之心及冉阿让最后以德报怨、在战火中救下自己时,警官沙威的内心准则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剧变,他纠结苦闷,最终选择了投河自尽。

而雨果把象征着国家机器、忠实鹰犬的警官沙威的结局定为毁灭,也意味着他认为旧制度必将毁灭的下场。另外沙威的死也体现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否定现实世界里的低级法律,宣扬一种类似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高级法律。

3.爱能换爱

要谈“爱能换爱”这一点,就不能不提《巴黎圣母院》中最负盛名的角色——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外貌奇丑无比,但心地却纯善之至。他感激副主教的养育之恩,感激到可以为他做任何事;他感激爱斯美拉达的滴水之恩,感激到最后以死相报。可以说,副主教克罗德和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都因他们曾付出过的点点爱心,而换得了卡西莫多的无怨无悔。从小说拉回到现实,其实何尝不是这样呢——“你为人人,人人为你”。

卡西莫多,他闪闪发光的纯真灵魂使人不禁会忘记他丑陋的外表,但是,我突然会想,在当今社会,人们如何有时间有耐心去透过别人的层层有形或无形的伪装来认清别人?那对于类似于卡西莫多般的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而言,社会总体对其的初始看法会是怎样的?——善意为主或是恶意为主?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否能反映出社会人民整体的人道主义精神水平呢?

另外,对于卡西莫多形象的升华片段,即他在认清副主教克罗德的可恶嘴脸后,将副主教推下了圣母院致其摔死,这体现了卡西莫多的反抗,也表达了雨果对封建专制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的讽刺与抨击,但是,卡西莫多的反抗显得有些狭小,不如雨果后期作品《笑面人》中的关伯伦那般深刻与广泛,这,也表明了雨果本身艺术创作上的不断成熟吧。

(二)要“爱”,也要“革命”

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中博爱、仁慈的部分,还应认识到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中的支持用革命来推翻残酷压迫百姓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激进观点。雨果的“爱”,不是软绵绵的爱,不是懦弱的爱,而是铿锵有力的昂扬之爱。

让我们来看看在《悲惨世界》中反映出的雨果的昂扬之爱、雨果的革命之爱。即使不纵观全书,我们单看一下雨果给《悲惨世界》第四部定的名字——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德尼街的英雄血,注意,“英雄血”,光这三个字,我们便不能说雨果是只倡导仁爱而反对革命的。再看全书,雨果写到过“社会上层的博爱总敌不过下层的穷苦”,可以看出雨果也知道博爱并非万能;另外,他在书中也说到“法国革命……它解决了问题,宣布了真理,清除了瘴气,净化了世纪,替人民加了冠冕。我们可以说它又一次创造了人类,赋予人类以第二个灵魂:人权。”可见雨果对正义性的革命是持有很积极的态度的。

接下来,让我们再分析下《巴黎圣母院》,本书中除了四位非常出彩的主要人物以外,其中的有一幅令人印象颇深、震撼心灵的群像——乞丐王国的人们。还记得文中乞丐王国国王克罗班·徒意福在向圣母院发起武装冲击前给巴黎大主教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如果你的教堂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的姊妹也是;如果我们的姊妹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的教堂也不是。”这警告,是雨果借克罗班之口,向统治阶级发出的警告——王权与教权若还一如既往的残酷压迫百姓,那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会团结起来,用暴力与革命来开创新的时代。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是否可以说,雨果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积极且变通的人道主义,它的核心主张是仁慈博爱,但当爱都无法拯救社会时,雨果就引入了正义性的革命与暴力,作为辅助性的主张,但是,不得不说,雨果是矛盾的,他无法将这二者很好的调和起来,换句话说,他无法接受革命的残酷与残忍,哪怕是正确的革命,他也希望它能温和进行,在人道主义之下进行,但是,现实却做不到这样,做不到“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三)幻想性及不切实际性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就算文豪如雨果,也会有思想上的局限性,而我们也不必想要替其遮掩,因为,这个世界,无需“完美”,有缺憾,才更真实,才更能进步。接下来,让我们关注一下雨果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其思想上的幻想性及不切实际性。

还记得《悲惨世界》中的海滨蒙特勒伊小城吗?这个小城,是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后在此生根的小城。他因在玻璃原料制造饰品方面改革工艺而发财致富,并成了烧细料工厂的资本家,他受主教感化的心一直在向善的方向走,并且将这份爱不断地传递扩散,所以他虽已办厂致富,但仍乐善好施、帮助穷人,并最终被选为市长。在他管理下的蒙特勒伊,和谐温馨,是一块穷人的福地,真正的“世外桃源”,是悲惨世界中的一抹温暖阳光。但这个小城,却让笔者认为其更像是空想社会主义家营造的美好公社,因为二者同样是美好但却不切实际的。小城的美好是建立在并且仅建立在仁慈和博爱的基础上的,相信道德至上、善定抑恶。但实际呢,不得不说,并非如此。比如德纳第,知道一切真相的马吕斯在如何处置他时选择了善报而非恶惩,还给了他一笔钱,让他离开,然而他最后去了美国却依然从事着罪恶行当。再比如,芳汀,冉阿让工厂里的女工,其有私生女一事因同事揭发而被赶出了工厂,之后历经坎坷、悲惨死去。可见,并非人人都仁善,道德感化也并非能感化人人,所以,这样的小城,只能存于文学作品中,也不具有普适性。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海滨蒙特勒伊,是雨果人道主义的探索,探索从经济方式上来消除贫困与失业。探索通过爱的传递、扩散及道德感化,逐渐使恶消散,使社会美好。虽然,这一切,充满幻想性。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身体力行中的表现分析

振臂呐喊已属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便是将口号变为行动,将信仰付诸实践。而维克多·雨果,在身体力行中诠释人道主义,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捍卫人道与人本。

雨果,不仅在其著作中有人道主义思想光辉在闪耀,他还将自己奉行的人道主义思想坚定不移的付之了行动——给因参加反政府起义而被判处死刑的中学同学爱德华·窦隆提前预警;为援救被判处死刑的政治家巴倍思而上书法兰西国王;两次担任世界和平大会主席职务,积极声援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反侵略、争自由;反对俄国沙皇侵略波兰;声援美国黑人领袖;支持希腊和伊朗的爱国斗争;赞扬古巴起义和墨西哥反法斗争;为遭梯也尔政府血腥镇压的巴黎公社社员辩护并向其提供避难所;多次在不同场合强烈呼吁废除死刑;流亡国外期间仍心系法国,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普法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发表演说、探望伤员、捐款购买大炮;登上贵族爵位后仍不忘在上议院发表演说,控诉统治阶级使百姓过着非人生活;为路上的流浪汉定期发放食物;等等。

当然,其中最让中国人为之感动的,恐怕要数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捧场,但雨果,不愧为“世界第一公民”,他并没有因自己是法国人就对法国政府的这一强盗行径喝彩,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批判,他怕是当时国际社会极少数的肯这般公开又真诚的声援中国的人吧。

在这篇不足两千字的信中,我们充分感觉到了雨果正直而伟大的灵魂,以及他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光辉——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他是真正能胸怀大海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审视世界,为每个民族的优秀而喝彩。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雨果将事情看得透彻,他会愤怒,但他愤怒的矛头极其精准,他不会因政府的过错而迁罪于人民,他亦不会因这届政府的过错而否认所有政府,这一点,可以为当今普通百姓处理民族情感问题提供理智性的借鉴吧。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虽然雨果的“我希望”并没有成为现实也基本没有成为现实的政治可能,但他这份呐喊出的公正心,真正是让人心头一暖。

雨果在全信结尾处写道——“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我想,中国人感谢他,不仅在于他肯写信公然抗议,更在于他的“我证实”,在于那份肯为全人类的良知来郑重证实自己国家政府的过错的勇气。

想起了傅金祥教授的评价——“此文最值得今天的读者深长思之的还在另一方面:即全人类的价值标尺和大气磅礴、海纳百川的人文向度。”实乃如此。

三、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带来的影响

伟大的思想不会因为作家的逝世而消亡,伟大的思想亦不会因为国界的限制而被拒绝,雨果,吸收了前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又发展了带有自己色彩的人道主义思想,而他的思想,在19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为西方国家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为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一)对法国等西方国家革命事业的影响

雨果从19世纪40年代后期一直到其生命终了,一直在为世界和平奔走呼号,一直到现在,他都可算得上是世界人民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通过文字及语言在呼号,还积极投身战斗,甚至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也许,他不像对革命事业有直接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等那般有巨大且显而易见的贡献,但他对各国人民精神上的鼓舞,没有人可以否认。不然,1869年世界和平大会重新在洛桑召开时,雨果在赴会途中,所到之处,怎么会响彻着“雨果万岁!”的欢呼声;不然,他八十岁寿辰时,全国各地怎么会送来无数鲜花,怎么会有五万名儿童载歌载舞、五十万工人高唱他最喜欢的《马赛曲》行进在巴黎大街上为他祝寿;不然,1885年5月22日,维克多·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时,法国人民怎么会为雨果举行国葬,并有超过两百万人参加了他的从凯旋门到先贤祠的葬礼游行,又怎么会将他的遗体安葬在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很多作家都或多或少的都受到过外国作家或外国小说的影响,以雨果为例,冰心曾说读雨果的作品,使她找到了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巴金曾说,“从雨果、卢梭等人那儿,学到了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事物”,“学到了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民融合在一起。”致力于现实主义探索的作家胡风,则说自己从雨果身上吸收了“诚实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而郭沫若的诗歌戏剧及40年代田间等人的“战斗短诗”,不能不说也有雨果的气质及追求;等等。可以说,雨果,包括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没有因他的逝世而消亡,而是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四、结束语

总结来讲,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一方面,表现在他的作品及生活中,是对仁爱善良的相信及追求、对下层百姓的关怀和同情、对黑暗统治阶级的讽刺与鞭挞;另一方面,其人道主义思想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样,都不可避免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且其受基督教义“爱理念”和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另外,不得不承认,雨果所希望的仁爱之论虽美好却又带着不现实的万能性。

但尽管如此,我仍想说,在当今21世纪,面对不断升级的地区战争与领土争端、猖獗的恐怖主义极端组织、突然爆发的非洲埃博拉病毒等等的天灾人祸,我们,依然需要雨果这样的伟人以及雨果这样的人道主义情怀,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鼓舞与行动上的指南。

参考文献

[1] 范晖.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成因及呈现[J].社科纵横(域外文化学习与研究),2009(24).

[2] 梅柳.双壁连环共生辉——从加西莫多到关伯伦看雨果同类人物形象的艺术对照[J].湘潭职工大学学报,2000(1).

[3] 杨国荣.从巴黎圣母院谈雨果对人性的看法[J].作品研究,2012,4(B).

[4] 钱林森,陈励.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在中国.

[5] 雨果.悲惨世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6] 雨果.巴黎圣母院[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8.

[7]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A]//雨果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

猜你喜欢
维克多雨果表现
雨果剃发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
雨果剃发
雨果的“谎言”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