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包容也是一种成长

2015-05-30 10:48闫永强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态老师孩子

闫永强

经典名著《西游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就是孙悟空形象的演变。他由一个早年脾气暴躁、“嫉恶如仇”、对忤逆己心的人和事毫不留情的“心猿”,在追随唐僧取经的历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行事慎重、虚心包容、不再张口闭口“打打杀杀”的仙圣佛陀形象。正如书中第九十八回回目所言: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此处的“猿熟”即指孙悟空心智、才能的成熟。笔者以为,西游故事中“猿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包容的心态。这种心态,佛家将其称之为“慈悲心”,儒家称之为“恻隐心”,或曰“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游记》,就是一部人的精神与心灵的成长史,是教诲大众的“成长教科书”。

之所以讲《西游记》的故事,是因为一谈到个体的成长,我们更容易想到的就是知识的学习、社会阅历的增长。的确,这些都极为重要,也是个体成长的基本表现。然而往往容易因此被遮蔽和忽视的则是包容精神的形成、宽容心态的建立。而这种精神和心态,在当前普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甚至谋求“杀鸡取卵”的教育行业,尤为重要,尤其需要。学会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包容的精神教书育人,是一个教师由“新手”向“专家”转变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

我十八岁中师毕业,走上小学教学岗位,担任五年级语文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个年龄阶段,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和憧憬,满身的干劲,满腔的正义感。当然,也是满眼的“揉不进沙子”,性情急燥,脾气暴烈,一听到学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就着急,如同汽油桶,一点就炸。老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恨,总是相信“严师出高徒”的所谓“真理”,总是信奉“宁给一颗好心,不给一张好脸”的“原则”。学生犯了错误,轻则批评责骂,重则罚站罚做作业,甚至一时激动,偶尔也对学生拳脚相加。而这些行为,竟然也得到不少家长和同事的支持。老实厚道的农村家长,经常一见到我,就殷切交代:“老师,我们家的孩子太顽皮,还得你严加管教哩,你放开手教训学生,我们绝对不会有意见……”也正因此,我们班的学生在我面前总是显得“服服帖帖”,离老远就有学生通风报信说“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快坐好”。我进了教室,学生个个都悄无声息,连大气都不敢出,害怕惹老师生气。这样的情景总是让我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成就感”:看,我们班的孩子多乖、多听话。

我的这种“治乱世用重典”的策略,一段时间似乎也能收到一些“成效”,但很快威力就消失了,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调皮,有的家伙甚至变本加厉,更加肆意妄为。而且更令人忧心的是,孩子们似乎对我的严厉教育开始不再那么畏惧了:要么是变成了“两面人”——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我行我素;要么干脆公然对抗,直接让我下不了台。班上秩序开始混乱,学生士气低迷,课堂上目光呆滞,有气无力,勉强做做样子,任你喊破嗓子也没多大起色。学生违纪现象更加严重,而且班上冒出了越来越多的小团体,集体意识淡漠,而我的强力镇压只能是捉襟见肘、勉强维系。用其他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最严厉的老师带出了一个知名的乱班”,成了好长一段时间大家议论的热点。而这一年也成了我最失败的教育工作经历。

随着年龄渐长,教育经验日丰,我原来死守的一些观念也逐渐产生了动摇。我渐渐感觉到,暴力解决不了问题,严厉的批评和责骂也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老师的包容和慈爱才是实现教育目标、化解矛盾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有一次到同学那里去玩,所见到的景象对我触动极深。这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小学,但他所带的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下课后孩子们跟老师一起玩,就那么一个古老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让大家开心得前仰后合。放学后师生到村外小河里抓鱼,打“水漂”,师生在一起其乐融融,饶有兴味。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和情意,让我也受到感染,跟大家玩在一起。同学告诉我,其实孩子们的顽皮淘气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做事的原则是把握大方向,不“揪小辫子”,一些不太严重的问题能够“大而化之”,甚至“一笑了之”,所以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学生对他的要求比较愿意听从。我深深地体悟到,要做老师,先要学会跟学生做朋友;给孩子一个笑脸,天不会塌下来;要带着孩子学,而不应一味逼着压着学生学……

从此以后,我努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努力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调整了原来的认识,提出了“给学生一个好心,也要给学生一张好脸”的新观点。学生犯了错误,不断提示自己“制怒”,尽可能多地站到学生的立场去看待问题,耐心和他们沟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处理,自我“赎罪”。随着自己调入中学工作,面对的是更加懂事的中学生,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也更加发挥出了它的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逐渐探索出了“学生补过”制度——工作没做好,只要不是故意,都可以给一次弥补的机会;犯错“自我辩护”机制——允许学生为自己的错误做合理的辩解;犯错“自我处罚”机制——把处罚实施方式交给违规学生自己,增强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感;实行“换位思考一分钟”,留给师生充分沟通和缓冲矛盾的机会……渐渐地,面对学生时,我脸上的“多云转阴”越来越少,“和风细雨”甚至“阳光灿烂”却越来越多,而我所带的班级学生也普遍看上去喜气洋洋,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集体凝聚力。由此,我终于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自身的成长所带给学生的向上的力量。

余秋雨在其散文《苏东坡突围》中的一句话令人激赏。他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不是成长,但显然,成熟是成长的终极追求。中华民族的先哲喜爱玉,先王以玉比德,温润醇和、宁静优雅的美玉般的仪态形象自应是教师成长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信我们所有的老师,以慈爱为经,以宽和为纬,在自己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切磋琢磨,海纳百川,温厚包容,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美好境界。

猜你喜欢
心态老师孩子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还是“看掐架”心态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