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原则

2015-05-30 10:27钱艳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8期

钱艳艳

【摘要】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能够在家中进行地实验活动,新课程下有效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了几点开展遵守的原则,以此探讨。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  家庭小实验  开展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4-02

一、同步性原则

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应与教学过程同步发生,它既是学生的家庭小实验,又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进度、教学需要适时适当选编相关实验进行开展。例如,在学到水的净化内容时,我安排了学生自制净水器,又补充了自制蒸馏水的家庭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水净化的原理,以及“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等知识,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多种净化水的方法。总之,无论是开展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还是开展教材中没有的家庭小实验,都应遵循同步性原则,服从和服务于各单元各课题主题的需要,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起到催化强化的作用。

二、趣味性原则

开展家庭小实验遵循趣味性原则有利于实现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转化,有利于保持学生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所谓“趣味性”是指教师在开展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应避免开展一些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的家庭小实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去发掘实验的趣味点,设计和展现出一些生动形象、新奇有趣、含蓄意会、富于理解、情趣,富于启发性的家庭小实验,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富有高效性和创造性。例如我将带有魔术色彩的“烧不坏的手帕”以家庭小實验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回家做,第二天课堂上再请学生上台表演汇报,交流讨论手帕为什么烧不会坏的原因,从而提升了学生对燃烧三个条件的深度认识,通过这种新奇有趣的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力量、学习的价值。

三、易做性原则

家庭小实验的顺利展开离不开合适的物质材料和仪器的配备。现行人教版新教材共提供了11个家庭小实验,我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其中三个“制作叶脉书签、自制汽水、制作明矾晶体”家庭小实验的开展率较低,其原因与家庭物质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如制作叶脉书签用的10%NaOH溶液,自制汽水所需的柠檬酸和小苏打,制作明矾晶体使用的明矾,都是学生在家中不能轻易得到的材料。因此,开展的家庭小实验应遵循易做性原则。易做性,即指开展家庭小实验应满足用品易得、原理简单、操作简便,易于被学生接受,且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价值。

四、目的性原则

开展家庭小实验应具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每一个家庭小实验,根据其内容、与教材之间存在的联系、及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均有其特定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开展每一个家庭小实验“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得出什么结论、培养哪些方面技能、实验的重点、难点以及主要现象是什么,哪些地方应特别注意等等,不仅自己必须清楚,还应当向学生交代清楚。例如我开展得与“蜡烛”有关的一系列家庭小实验,每次实验的任务、目的是不一样。如家庭小实验“你点蜡烛点出了新的感觉吗?”侧重于让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用蜡烛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侧重于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原理,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证明蜡烛成分中含有碳、氢元素”侧重于实验设计能力、树立元素守恒观念的培养;“蜡烛火焰熄灭方法的探究”侧重于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认识。

五、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家庭小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同样应多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家庭小实验,以此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力度。例如我将课本中“铁生锈原因探究”的活动内容改编设计成一个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开展实验,使学生从单纯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归纳等被动学习转化为从选择、制作仪器、设计实验入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六、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家庭小实验开展的重要前提。开展家庭小实验应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从三个方面予以关注:一是药品的安全性,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易燃、易爆和强腐蚀性的实验药品;二是仪器的安全性,由于家庭小实验广泛地使用生活中的代用品,有的甚至是从废弃物中得来,如注射器、输液管等一些医疗用品,在对其进行使用之前,应建议学生先进行预处理;三是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开展家庭小实验必须事先考虑整个实验过程是否存在不安全的因素,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应尽量避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