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

2015-05-30 12:40赖泽源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业意识自主创业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需要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对症下药。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应建立有效的上下联动立体工作机制,也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高校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连锁互动形成合力作为支撑和保障,从而更好地激发并激活大学生自主创业欲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 自主创业

[作者简介]赖泽源(1976- ),男,江西瑞金人,南昌工程学院党委组织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9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72-02

一、引言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99万,而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长28万人,总数达到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的大背景下,每年的毕业生数十万增加,而就业岗位数量又同比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曾有调查显示,当下,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占到了20%~30%。尽管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大学生毕业后首选出路仍是就业和考研。笔者在做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课题研究中,就当前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在南昌市高校进行问卷抽样调查,90%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恐惧心理,明确表示大学毕业后不会选择自主创业这条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状出现呢?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状况产生的成因分析

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家庭教育观念、学校教育理念、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特别在保姆型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下,孩子普遍存在知识与能力不对等、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必要的创业素养。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其个人内在的心理品质很重要,而艰苦奋斗精神更是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品质。大学生毕业后畏惧创业,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首先,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中长大,在“温室”里成長。这种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孩子自立自强精神、抗压能力的培养,孩子缺乏坚强的意志,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其次,受传统就业观的束缚。不少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就认为只要专心读书,读好书,将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进收入高、工作清闲、有地位的事业或机关单位工作,人生的价值就算实现了。以致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先就业,甚至有的大学生出现过分依赖社会“关系网”“走后门”找工作的现象,即使待业也不愿意自主创业,更不敢融入创业队伍中。最后,参与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很多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多数人来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少学生表示创业教育对少数操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理工科大学生开展比较适合,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是难以涉及的。

(二)家庭教育原因

父母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与父母价值观有很大的关联。首先,长期以来,父母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家长骨子里,认为考上大学意味着孩子有好的前程,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好的单位,获得官位,过上舒服的日子。如果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其次,存在保姆型家庭教育方式。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家长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塑造孩子成长,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供小孩读大学已属不易,有的家庭甚至花掉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而学生创业需要风险投资,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三)学校层面原因

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要靠我们的教育。首先,从基础教育层面看,素质教育口号提了很多年,但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应试教育。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如何做题,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我们从高等教育层面看,采取的教育主要模式依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做笔记听的模式,偏重知识传播,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较少,真正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课程教育的高校较少。最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从课程内容来看,创业课程教学内容过时、陈旧,理论性太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创业师资力量来看,教师缺少创业经历,讲课时难以讲清创业实质,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

(四)社会层面原因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社会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首先,社会舆论评价带来的负能量。有的媒体甚至偏离真相进行报道,对大学生最初创业阶段失败现象进行刻意炒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其次,缺乏资金支持。创业需要起步资金,资金的来源一般有三个渠道:一是自筹,这种渠道资金有限;二是借贷,这种方式有期限要求;三是风险投资,而风险投资市场还不成熟,大学生很难得到这种投资。最后,优惠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及地方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往往执行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三、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高校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在条件成熟时选择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层面

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竞争越来越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只有在创新中才能生存发展。首先,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要改变传统的“等”“靠”的就业思想,时刻要有自主创业准备。其次,大学生要主动参与一些创业准备活动。在学习期间,要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到校外做兼职,参加一些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

(二)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和亲戚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相当多的家长,特别是边远穷苦地方的家长对现代高等教育认识不清,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毕业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对大学生卖猪肉、摆地摊特不理解。其次,要重视对孩子创业意识的培养。家长要培养孩子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独立意识。当孩子提出创业想法的时候,要帮助分析当前创业环境,积极为孩子提供创业条件。

(三)高校层面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开展创业教育责无旁贷。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形式开展,让学生提前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充实大学生的创业专业知识素养。其次,夯实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质量如何,师资力量很关键。高校要按一定比例引进或聘任有实战经验的创业人员,充实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鼓励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要聘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创业者、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作创业辅导报告,让学生了解最新创业动态,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最后,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平台。设置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学生研发自己的产品。重视创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际研发能力。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实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

(四)社会层面

创业是富民之本,强国之策,全社会要加强全民创业宣传。首先,政府要倡导全民创业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要支持正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让他们安心创业。大众媒体要客观如实地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报道,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其次,提供政策支持平台。政府要出臺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政府要成立创业指导机构,进行专业一条龙指导,让大学生创业者少走弯路。最后,把创业教育情况纳入学校评估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胥家桢.传统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6).

[2]赖泽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研究——以南昌市高校大学生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3]孟春香,汪键.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猜你喜欢
创业意识自主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微商创业与创业意识培养
岗位创业视阈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做法探析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