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拍卖市场的隐形契约

2015-05-30 10:48Fanny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苏富比印象派收藏家

Fanny

近期中国收藏家高价在海外购买西方作品的行为,不免让人联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藏家,30多年后,西方艺术之风似乎从亚洲又回到了亚洲。今年5月5日,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睡莲池与玫瑰》在苏富比纽约拍卖会上拍出2041万美元高价。后经苏富比证实,买家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房地产开发商大连万达集团。同一场拍卖会上,王中军以2993万美元买下毕加索画于1948年的《盘发髻女子坐像》,而本场最高价,以6600万美元拍出的凡·高作品《阿利斯康道路》的买家也是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藏家。

再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那时候日本银行、保险公司及个人收藏家大量高价购买西方现当代艺术,掀起了以印象派为核心的收藏狂潮。1987年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约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了梵高的《向日葵》,1988年,日本零售业巨头西武百货公司以13亿日元购得莫奈的名作《睡莲》;1990年日本纸业大王斋藤分别以8250万美元和7810万美元购得梵高的名画《加歇医生》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曾经的资深藏家也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塞尚、凡·高、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人的重要作品外,那些一般性画家的作品便随着日本经济热潮的冷却而成了烫手的山芋。西方艺术品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尤其是市场正火热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和“战后及当代艺术”两大板块的拍品销售如火如荼,似与亚洲拍卖市场达成了隐形契约。即便有日本的前车之鉴,华人藏家依旧频频出手,这也引发了一些市场观察人士的担心:跟20年前日本人一样疯狂投资名画,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历史总是以相似的方式重复,但每一次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作为艺术投资和收藏,风险从来都是存在的。“天价”永远是喂饱了拍卖行,美化了富豪。当经济泡沫到来的时候,他们也应当为这个“隐形契约”买单。买进西方艺术品这件事本身还是值得鼓励的,唯有收藏具有了世界眼光,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发展,造福国人,但应当从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出发,探寻其衍生价值。如果国内真正的收藏家“走出去”,为我们带回西方艺术精品,推动了国人审美眼界的开拓,并促使我们以世界市场的广度来重新思考定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为那些以世界艺术史的眼光,量力而行地到拍卖市场购买西方艺术品的藏家们点个赞。

猜你喜欢
苏富比印象派收藏家
表情包收藏家交流会
「印象派画家」金农
Q6 苏富比有多“乱”?
苏富比私有化10问
收藏家星星狐
苏富比纽约总部翻新
小小收藏家
关注2017秋拍第一轮:聚焦苏富比近现代书画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