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

2015-05-30 10:48严爱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季氏子路孔子

严爱军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子弟冉有季路的言论。文中,弟子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而这有违老师的“礼”“仁”的思想。孔子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批评,观点鲜明,情绪慷慨激昂。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文中有三个细节不容忽视:

子路沉默了

文中共有三次师生对话,如果我们细心阅读,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说话的过程中,子路不见了?第一次对话是冉有与子路一起的,而后两次只剩下冉有。里面没有了子路,准确地说,是子路沉默了。因为,在第三次对话中孔子点了季路的名。由此可见,季路没走,还在场,只是一言不发了。

为什么只剩下冉有“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有“嚼头”。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与当时气氛有关。师生相见,一旦学生躲躲闪闪地说出了想法,就招来老师一顿猛批,可见气氛紧张。刚开始,孔子是“温柔一刀”,“无奈……乎”,表面猜测,实则否定,话中有话,绵里藏针。接着是慷慨激昂,从“伐”之无名(“先王以为东盟主”)、无礼(“在邦域之中”)、无理(“社稷之臣”)三个角度,证明此战无义无德。二人观点被批得体无完肤。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此时,选择闭嘴是明智的。再者,与子路性格有关。子路伉直好勇,讲义气,对老师忠心不二,是尊师敬道的典范。《说苑·建本》记载:“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对子路的尊师孝顺,孔子也有评价:“由也事亲师,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且子路还是善于接受别人批评和勇于改正错误之人。孔子曾经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对此,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因此,当老师指出自己错误时,子路不敢反驳、不能反驳。第三,从表达效果看,子路与冉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噤一犟,一柔一刚,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同时也反映出孔子的教育效果,一次谈话就浇灭了一位学生心中的火苗,效果立竿见影。

三个军事术语

文中人物对话,三次提及军事进攻术语,分别是“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今不取”。

第一个“有事”,根据书下注释,指祭祀和战争,此处应补一句:古代多指祭祀。例如,以《左传》为例,“有事”共出现过7次,只有2次指战争。二人此处用“有事”,说法婉转,闪烁其词,别有用心,含混不清的背后是心虚和忐忑。第二个词“伐”,是孔子所言,大有“剥你的皮、抽你的筋”之辣劲。“伐”本为砍杀,如《广雅·释诂一下》:“伐,杀也。”后来引申为进攻,如“武王伐纣”“郑子罕伐许”,孔子直用“伐”字,洞若观火,明晰“有事”的内涵,揭开虚伪的面纱,使进攻之意昭然若揭。且,文献中常称“有钟鼓曰伐”,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孔子此处用“伐”也是良苦用心,意谓此次军事行动师出无名,不可伐(先王封国),不必伐(邦域之中),不当伐(社稷之臣),一个“伐”字直言此战师出无名,不可妄为。第三个“取”,这是冉有脱口而出急不择言的结果。取即拿下,跳过进攻过程,直言胜利结果,包藏的是冉有言必行、行必果的战略雄心。巧妙的是,冉有用的是“不取”,反面立论,先破待立,着眼未来,夸大后果,力证此次军事进攻的合理性、前瞻性与重要性,试图力挽狂澜于既倒,让老师收回成见。

孔子四次点名

文中,师生三次对话,老师四次点名,前三次只点冉有,第四次是兼顾两人。这四次点名,中间两次正常,前后两次不正常。说其正常,是因为中间两次老师只与冉有对话,愤慨的老师无暇顾及在旁低头不语的子路,当然主攻冉有。在此,主要剖析首尾两处的非正常。

第一次点名,孔子直言“求”一人,而没有提及子路。按理,二人拜见,老师应兼顾双方。可为啥不提子路呢?这正是孔子的聪明和高明之处,这高明建立在对两位了解的基础之上。在孔子眼里看来,冉有政事能力远高于子路,《论语·先进第十一》:“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且此次拜见是“冉有、季路见孔子”,冉有在前,为主,子路在后,为宾。综合考虑,此次战略思路应为冉有提出,子路只是来帮助壮胆的。对此,孔子明察秋毫。同时,孔子了解子路为人,曾言:“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即子路性格率性粗鲁,立场不坚定。相对于老沉的冉有,喜欢意气用事的子路更容易被攻破。“擒贼先擒王”,为此,孔子直接与冉有交锋,抓住矛盾主要方面,有的放矢,直击要害。再者,在孔氏教育集团中,据载,孔子与子路的关系最铁,子路曾陪侍老师十余年之久。再说,即便此处孔子冷落了子路,子路也不会心生异想。

第四次点名,实属突然。孔子明明在与冉有一人对话,怎么忽然提及子路,让被冷落的子路冷不防地被拎到读者面前。并且,这次还是先点的是子路。为何?原来此处点名,具有转承作用。一则表明仁政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已被阐释清楚,二则说明接下来你们应该要传承和弘扬仁政德治思想,不可阳奉阴违。在方法论方面,老师在廓清认识误区,统一思想认识,当然需要二人都要留心。此处将子路放在前面,似乎在着重提醒子路要认真聆听,不要以为老师刚才只顾跟冉有说话就忘记了你。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季氏子路孔子
有话如是说
季氏姐弟:华人中的翘楚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探究“称谓”背后的深意
——以称谓为教学切入口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中不可忽视的三个细节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