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从北大退学读技校

2015-05-30 10:4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市场规律周浩技校

2014年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上,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大家的眼球。他就是周浩。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在2008年的高考中,周浩是青海省理科前5名。他本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很多实用性的课程”,但遭到了家人和老师的一致反对,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报考清华、北大简直就是浪费。最终,周浩妥协了,选择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就读。然而,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却让从小就喜欢动手操作的周浩感觉不适应,没有感兴趣的专业更让他痛不欲生。

3年前,周浩终于决定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从众人艳羡的北大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周浩的选择让人不敢相信。但周浩谈起当年的决定,却表示“毫不后悔,很庆幸”。

多维解读

对周浩勿“棒杀”更勿“捧杀”

在名校情结依然根深蒂固的当下,“弃北大读技校”显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这让削尖了脑袋往名校里钻的莘莘学子情何以堪?让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上名校而各施其能的家长们作何感想?公众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成了“为捡芝麻而丢西瓜”的经典案例。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周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并非是为了测试公众心理承受能力,而完全是基于个人的兴趣,那么,舆论的反应是不是太激烈了?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选择,让他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本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公众固然没有理由把“弃北大读技校”当成是“自甘堕落”,甚至上升到浪费人才资源的高度来口诛笔伐,更没有必要无限拔高这一出入意料的选择所代表的价值;既不能以功利的标准去抨击这样的选择,更不能为了向不尽如人意的高等教育“吐槽”而故意赋予其额外的意义。

这仅仅是周浩个人的选择,承担不起什么诸如“对应试教育宣战”这样的重任,更不足以成为“读技校比读名校有用”的最有力证据。“棒杀”显然不足取,但“捧杀”显然更不应该,甚至更值得警惕。毕竟,在“名校情结”依然严重的当前,一个特例不能证明什么,更不足以支撑我们得出一个乐观的结论。相反,这一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甚至是兴奋,只能证明我们的教育观念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拨乱反正”的期望太强烈了。

“弃北大读技校”体现市场规律

北大、清华是很多高考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更有甚者不达目标不罢休,年复一年地复习再考。因为北大清华被赋予了一些特殊的含义,其学生则被认为地位、素质、品位、就业、前途等都要高人一等!可是周浩这种“弃北大上技校”的做法,对人们的理念无疑是一次颠覆!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很多现象,比如硕士毕业生收入比不过技工、大学生就业率抵不过技校生、大学生毕业后上技校等,都是市场规律在发生作用。可是我们的大学却无视市场规律的存在,依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尤其是课堂上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使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像周浩这样敢中途不上大学而上技校的学生,可能也只是凤毛麟角。

其实近年来,高考生被高校录取后弃学上技校的已不再是少数,与弃北大上技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方式不同罢了,但是都说明了现在的大学教育适用于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却不适用于就业,把大学生都当作科研人才进行培养是极大的资源浪费,必须尽快转型。

猜你喜欢
市场规律周浩技校
Electron Correlations,Spin-Orbit Coupling,and Antiferromagnetic Anisotropy in Layered Perovskite Iridates Sr2IrO4∗
弃北大读技校,自定别样人生
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
放弃北大读技校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技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