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授的住宅》中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

2015-05-30 00:42郑静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凯瑟

摘要 薇拉·凯瑟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其所创作的《教授的住宅》备受文艺批评者的争论,特别是其所塑造的小说人物形象彼得教授,其人格的扭曲更具备现代主义的特征。小说中,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自欺欺人的虚伪,更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坍塌和现实人格的异化,是一种多重人格矛盾下产生的人性妥协,具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性。

关键词:薇拉·凯瑟 《教授的住宅》 彼得教授 人格扭曲 理想人格

薇拉·凯瑟所创作的小说《教授的住宅》在其众多的作品当中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叙事倾向。在这部小说当中,凯瑟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并且备受争议的戈弗雷·圣·彼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重不同的性格,比如其敏感而睿智,仿佛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但是同时又具备了自欺欺人、冷漠以及刻薄的性格。因此,彼得教授在这一部小说当中是呈现出扭曲的人格倾向,这种倾向也让彼得教授充满着人格上的冲突,而凯瑟正是透过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以此对社会的人性嬗变、人性异化等问题进行观察和批判。

一 彼得教授人格扭曲的表现、本质及所存在的困惑

《教授的住宅》在凯瑟所创作的小说作品当中是最受争议的,无论是这一部小说所围绕的中心,或者是其叙述结构以及表达技巧等,都受到了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甚至是引发了争议。而彼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是其具有多面性的同时,伴随了人格的碎片化,这种碎片化表现了凯瑟对于人格扭曲的深入思考。文学评论家莱昂内尔·特里林认为,这部小说中的彼得教授主要是表现了一种“美国拓荒精神的没落,并且这种没落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范畴当中”,甚至在另外一个批评家克鲁齐的眼中,彼得教授的人格是“碎片化的,并且缺乏结论”,这些方面都表明了早期的评论家和批评家对于小说中彼得教授的塑造方式并不认同。不过,随着文艺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彼得教授在人格方面是存在着重要价值的。彼得教授在性格上存在的矛盾性和多元性,也让彼得教授人格扭曲所产生的影响更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环境异化,更多也是人格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异化,彼得教授文化素养非常高,已经超过了社会上普通的人,但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扭曲,实际上也是一种叛逆的行为,对现代化社会所滋生的各种欲望进行抵抗,包括了物欲横流,也包括对财物的唯利是图的追逐。彼得教授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是存在困惑的,特别是彼得教授这个人物之所以产生人格扭曲,主要是其面对的问题产生的影响,那么彼得教授无法忍受为人父或者为人夫的社会角色,或者是认为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让彼得教授无法接受。因此,探究彼得教授人格扭曲的表现与成因,对于探究其在人格上出现的困惑就具备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薇拉·凯瑟的后现代语境下的浪漫主义,特别是后现代环境里人的困惑具有重要的探索作用。

二 彼得教授扭曲人格的主要表现形式

彼得教授虽然是一个学识渊博、重视诚信的教授,但是他并没有恪守自己德高望重的品行,而是出现了言行不一,实际也是一个伪君子。彼得教授在小说当中曾经回顾自己的一生,可是为了文过饰非,彼得教授多次在自己的人生经历里面加以伪装,以夸耀着自己良好的品格。彼得教授的伪君子表现主要是体现为多次的前言后语不一致,互相之间又存在矛盾。在小说刚刚开篇的时候,就描述道彼得教授在空荡荡而且老旧的房间里面徒自伤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在这所老房子结婚,并且进行学术创作,也将两个女儿在这个房间当中抚养长大。但是他也在这个房间里面遭受到生活方面的不便,比如房子的楼梯太过陡,房间的木质地板因为年代过久而吱呀作响,加上客厅很小也容不下许多客人,浴房的锡造浴缸也和水龙头一起老旧了。从小说开篇的这些描述里面,仿佛彼得教授是一直忍受着薪资低下、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而生活下去的一个诚信君子,但是这个君子是真切的么?

显然在《教授的住宅》这部小说的后面,就开始对彼得教授的谎言进行拆穿。首先,在彼得教授的老旧房子客厅之后,有一个十分体面的书房,在书房当中书橱林立,俨然是个图书馆。由此可见,彼得教授在一开始的陈述当中就做了假。而他喜欢躲在小阁楼里面的小书房进行创作,更多是一种癖好,而和崇尚简朴的秉性并无关系。其次,彼得教授并不是过得十分拮据,他的夫人莉莲从其父亲处继承了一笔遗产,每一年都可以获得一千六百美元。这一笔数目并不是如彼得教授所说的“一小笔”遗产,因为这一笔收入远远超过了彼得教授微薄的薪资待遇水平。有了这一笔财富,彼得教授可以去雇佣一个下人帮他办事,甚至是买得起密歇根湖边的一小块沙滩用来度假,可以去法国度假等等。所以,彼得教授所说的艰苦,其实正是其伪君子自欺欺人的表现。

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下的虚伪,也体现在其个人信念和实际状况的矛盾。彼得教授在讲座当中对全部科技的价值进行否定,认为艺术以及宗教才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但是在实际状况下,他却重视各种科技所带来的舒适。在彼得教授的老房子当中,各种科技所带来的便捷,让他完全不会成为一个生活的苦行者,而是一个享受生活的人。因此,彼得教授的虚伪、自欺欺人真实地反映了其人格扭曲的状况。

三 彼得教授人格扭曲的实质

实际上,在凯瑟的笔下,彼得教授所讲述的品格高尚的种种故事,其实是真实世界彼得教授的一种向往,是一种理想的表现。凯瑟也描述了一个汤姆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和彼得教授是互相独立的,但是却和其理想人格有一致性,在汤姆的日记当中,汤姆到印第安人的遗址上发现了一些古物,本來汤姆想要和政府沟通,希望政府重视对这些印第安遗址的关注,却只能够面对政府官员各种虚伪的嘴脸,最后竟也发现,自己挖掘出来的古物都已经被朋友卖掉,而且朋友还建立了一个账户将卖掉的钱财存进汤姆名下。汤姆十分愤恨,但是却毫无办法,彼得教授又何尝没有类似这般的伟大抱负。

彼得教授实际上就是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在世俗的压力里面,即使是拥有高洁的理想追求,或者是精神上的理想,也都无法抵御这种世俗的侵蚀,这种也是彼得教授在其人生早期所体验的人格失落。彼得教授其实也向往着各种曾经的梦想,包括遐想着汤姆的来访,可是汤姆未曾来访,而彼得教授也只能够继续面对物欲横流。彼得教授无法改变现实,甚至也无法如同汤姆一样志向高洁,理想世界的彼得教授和现实世界的彼得教授也无法合二为一,让其长期都处在于一种精神的忧郁以及迷惘当中,其精神根本就无所皈依,陷入到一种彷徨无助的精神苦闷当中。

而后的彼得教授就开始过着虚伪的生活,因为在理想破灭之后,他精神上的力量都已經透支。彼得教授的自我面对着灵魂上的不堪重负,从而产生了人格上的扭曲,继而逐渐被击垮,面对自己人生理想世界的坍塌,他甚至是无可奈何的。在小说中,凯瑟写到:“当环视着四边,世界对于彼得而言只是一片凄凉”,彼得教授内心世界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周边环境乃至于自己的社会、家庭身份都无法忍受,他仿佛困在于一艘船舶之上,凯瑟这般描述“彼得如同晕船”。彼得渴望逃脱,可是他没有办法逃出来,他即使用了自己专著的奖金去买下了一栋新的房子之后,依然还斥巨资去保留旧有的房子,在旧房子里面,彼得教授才能够去思考。

彼得教授的新房子和旧房子,象征着两种价值心态的冲突。在新房子里面,彼得教授固然没有伤感,但是却无法进行灵魂的思考。伴随着世俗压力的增大,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也越来越大,世俗人格和理想人格矛盾互相之间没有办法进行调和,最终让彼得教授想到了死亡,让自己这些扭曲的人格和虚伪的社会角色都宣告消失,祭奠自己已经死去的美好理想追求。可是这显然是一种进退维谷的选择,因为彼得教授在自杀过程里面,还是对自己的生命有着本能的留恋,挣扎着往窗外爬着。彼得教授最大的错误,或许如凯瑟在书中所写的,“从来没有学会在一种完全没有快乐的生活里面生活,至少在理论上他已经知道了生活本来没有快乐或者强烈的悲伤”,因此,彼得教授的迷惘和痛苦不断地焦灼他的灵魂,让他的人格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扭曲。

四 彼得教授人格扭曲实质的思考

在《教授的住宅》中,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在实质上是其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互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极其不协调的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让彼得教授无法承受生命的重荷。彼得教授是一个美国拓荒者的后代,他遗传了拓荒者的性格,对于理想的淳朴追求,并且对物质的膨胀、物欲横流、科学进步等都有着深刻的厌倦和痛恨。理想层面的彼得教授固然渴望是一个完人,但是和者盖寡的高洁秉性让彼得教授不得不面对着更多现实的问题,比如金钱的不足,比如心力交瘁等等,其灵魂上痛苦在丑恶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不断地滚动挣扎,最后,彼得教授选择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况下,将自我的理想人格彻底抛弃,最后以自我麻痹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余生。

彼得教授的人格扭曲,也和他与学校的利益至上价值观斗争失败有着根源性的联系。彼得教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因此,他一开始都是采用严格的治学方式,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提升学术方面的水准。可惜的是,彼得教授从事教学的学校,也并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因为整个社会已经是一个重视金钱、重视利益的社会,社会上无论贫富贵贱都崇拜者金钱的万能,精神理想这些追求早已经被人弃之如敝屣,教育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更何况是彼得教授独木难支的学术水准。所以,彼得教授只能够看着所谓的学校逐渐沦为一个商业技能的训练场所,本来学习艺术等课程的学生甚至可以去学习一些贸易、商业等课程,甚至如会计、农业试验课程都可以成为艺术学生的学分数。潜心钻研学问的教授也逐渐被人淡忘,彼得教授也不得在利益主义的价值观面前屈服。

五 结语

《教授的住宅》这部小说里,凯瑟塑造了彼得教授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矛盾,从彼得教授的言行不一、自欺欺人的虚伪表现当中,深刻地探究彼得教授产生人格扭曲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彼得教授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其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在课堂上宣扬着各种文艺和宗教的重要性,本质上看,彼得教授是具有文艺和宗教理想的,特别是在麻痹自我苟活下去的时候,仍然没有抛弃这种宝贵的理想。彼得教授非常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和社会的利益至上观点相互抵抗,只能够活下去,用自己虚伪表现和扭曲人格去掩盖内心的迷惘。但是彼得教授依然还是有着内心世界的高洁,这种志向高洁和理想幻灭,正是凯瑟透过彼得教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理想是高尚的,但是桀骜不驯的欲望和客观世界的无情,逐渐溶解了这种理想的坚持。由此可见,现代化对于理想的碾压和人格的异化,值得人们深深思索。

注: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山东省高校工委研究课题《家庭、学校、社会三维视阈中的德育研究》项目编号:J13SW60。

参考文献:

[1] 孙宏:《从美国性到多重性:凯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2] 赵君:《教授的生存困境——浅析〈教授的房子〉中教授的矛盾自我》,《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 丁玫:《从叙述视角看〈教授的房子〉的叙事结构》,《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

(郑静,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凯瑟
薇拉·凯瑟地域书写中的流动主题研究
国外关于美国作家薇拉·凯瑟的研究及趋势
从“迷途”到“回归”
《驯悍记》人物和主题新探
老师的秘密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分析《啊,拓荒者!》
薇拉·凯瑟小说《啊,拓荒者!》的生态解读
从《驯悍记》看凯瑟丽娜的“悍妇”形象
薇拉·凯瑟研究现状述评
笑容源于生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