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对台军售的“倾轧策略”

2015-05-30 10:48
新传奇 2015年51期
关键词:军购军售台军

多年来,美国在对台军售中时时“留一手”:在美国和盟国,这些武器早已经全面部署;技术上,至少要落后一代(10年以上);技术和武器不得有扩散潜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想得到F-16C与F-16D型战机,而美国只肯售台A、D型——它们不仅过时,而且问题颇多,仅电缆方面就有300多项毛病,以致服役以来至少坠毁5架。

武器已经售台,美国仍要以政治和技术手段实现双重管控。美国严格管控售台武器的使用权限,台军甚至不能擅自独立使用已购武器;交易完成后,台军每年要向美方汇报部分美制武器的存储地点、库存状况、使用数量,美方还不定期派专员实地检查。

2006年5月,“汉光”演习过后,美方专员在试射现场检查“毒刺”导弹的命中率和销毁程度,并清点相关库存。此后,台军购得200枚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后,一度被要求存放于美军关岛基地。购得新装备后,台湾仍要依赖美军提供人员培训,美方也借此继续“设卡”。上世纪90年代,购得F-16战斗机后,美方却做出限制:每年只为台军培训一个中队的飞行员,这难以弥补台方的需求。

对台军售,甚至成为打压台湾军工自主研发的手段。当岛内经过技术攻关,取得某种武器研发突破时,美国就会“适时”同意出售同类武器产品,藉此让台湾的自主研发终止。

“猫鼠游戏”持续多年。1992年,台湾成功研制出“天弓”1/2型等系列导弹后,美随即同意售台“爱国者”2 / 3导弹;当台湾研发出IDF战机,又获得法国“幻影”战斗机时,美当即决定售台“F-16”战机;数年后,台湾“天剑”-2型导弹出炉,美国又决定售台攻击性的AIM-120导弹;2007年10月,台军“雄风”-2E导弹即将进入量产,美方表示有意售台战斧巡弋导弹,同时,还逼迫台湾结束耗资346亿台币的“雄风”-2E的“戟隼计划”。

长此以往,台湾“自主研发”就显得成本过高、周期过长,日渐重视军购而轻视研发。作为岛内兵器研发的龙头,1980年代,“中山科学研究院”聚集了军工科技精英,年均经费100亿元台币,曾研发出IDF战机等较为成功的主战装备。近年来,在军购的挤压下,该院已很难接到实质研发任务,人员也从14000人减至 6000人。

犹如一剂 “毒药”,对台军售不仅威胁着两岸和平、台湾民生,台军也自食其果:“云豹”装甲车无炮可配,T93轻型狙击枪买不到枪管,上世纪90年代自主研发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却无发射车可载,直到2012年交付陆军时,已然成为“服役即落伍的新式武器”。

(《南方周末》2015.12.22 于冬/文)

猜你喜欢
军购军售台军
台军宣传图“翻车”被删除
“情趣军装”
“排练”
美对台军售不是为两岸再平衡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美国对台军售程序
美高官称继续对台军售
台军买大陆电脑引泄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