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动因与困难

2015-05-30 14:10袁平
中国市场 2015年51期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众参与动因

袁平

[摘 要]文章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为研究主题,在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动因和主要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序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动因;困难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65

1 引 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在重大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思想观点等领域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难题与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管理事务,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做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众参与是目前我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途径,引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够有效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因此,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不仅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随着我国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其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诉求日益强烈。然而,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公民参与模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如公众参与途径和方式还不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仍未形成,公众参与能力较弱,而这些均导致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只能流于表面化与形式化。

本文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为研究主题,在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已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动因和主要阻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有序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动因分析

纵观我国学者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动因方面的研究,可见目前学者们较为认同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动因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水平的公众参与往往伴随着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出现。公众只有在其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需求。同时,公众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够有效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社会和谐发展为公众参与也创造了良好环境。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传播渠道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动力因素(范进利,2013;孙冉,2014;惠新宇和何亮坤,2011;黎慈,2011)。

第二,公众个人对利益的追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个人价值与市场选择逐渐融为一体,个人利益成为集体利益、国家利益集合的基础,公众逐步认识到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合理性,其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利益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歧日益严重,社会成员利益表达的意愿和社会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利益驱动因素不仅包含物质利益,同时也包括公众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利益。目前,公众对社会管理权力的追求已经成为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在动力(范进利,2013;孙冉,2014)。

第三,政府政治制度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格局的新定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将公众参与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政治制度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与行为,为其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国现阶段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过程的重视程度已日益提高,且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公众的参与权利进行了明确的保护。同时,在职能转变背景下,我国各级政府也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进行了完善和探索。这不仅为公众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进程的推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范进利,2013;孙冉,2014)。

3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

尽管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形式,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杨采琴,2012)。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第一,公众参与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往往是公众通过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直接互动的方式来决定,而这一决定本身在法律上应该具备刚性规定和坚实的制度基础。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完善的制度基础,这导致我国公民在参与社会管理中缺乏长效机制。

第二,公众参与途径有限。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通常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目前的现实是公众主要通过听证会这一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形式单一,有效地公众参与途径较为缺乏。即使是目前公众听证会这一主要的公众参与形式,也往往由于缺乏明确的程序性规定,而使一些政府机构无视公众在社会管理中参与的重要性,使得公众听证会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有时甚至成为政府操纵民意的手段。此外,虽然目前也对公众参与的其他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如网上调查、热线电话等,但其也往往是流域形式,缺乏实效性。

第三,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有限。作为公众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公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公众具备参与社会管理的态度和意识,其才会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积极发挥能动性,只有在社会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才能具备较为准确的判断力。而目前我国公众对社会管理的认识十分有限,对于如何有效参与社会管理以及在参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和发挥怎样的作用都十分模糊,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相对较弱。正如杨采琴(2012)在其研究中所指出的,当前我国公民在参与社会管理时,大都出于政府改革需要、媒体推动和公民自身利益维权需要的推动,而出自公众内在活力和意识的参与则十分有限。

4 结论与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因和发展困难,本文提出如下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对策建议。首先,完善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律保障和机制体制建设,提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回应机制;其次,拓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丰富公众参与形式,提高公众参与的实效性。第三,有效提高我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范进利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动力因素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3

[2]孙冉 转型期社会管理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黎慈 公众参与:政府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保障[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6):85-90

[4]惠新宇,何亮坤 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电子政府,2011(9):48-54

[5]杨采琴 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困境[J].求索,2012(1):73-75

猜你喜欢
社会管理公众参与动因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