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 大逻辑

2015-05-30 10:48王健君
党员文摘 2015年5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

王健君

“新常态”浮出水面

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国经济在规模上连续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甩在身后,在2014年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过10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是第三位日本经济规模的两倍有余。

然而,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变,增长速度下降至7%~8%之间,明显下了一个台阶。

经济增速为何至此?中国奇迹将走向何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回忆说,当时中国政策研究人士内部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经过两年来反复辨析,基本形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此次增速回落,不仅是国内外短期因素冲击所致,而且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结果。因此,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增速不可能也不应当再回到过去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

二是,虽然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不能支撑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潜在增长率也不会一下子滑落到发达国家2%~3%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一定时期内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其实,2012年11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掌舵中国经济发展“巨轮”后,就敏锐地注意到中国经济这一重大变化和可能潜在的深刻影响。

经过一年的研究观察和听取多方意见,2013年年末,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第一次统一决策认识:中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

2014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三期叠加”进一步的分析中,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按照最高决策者的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中国奇迹”下半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为追赶型增长。张军扩发现,这种追赶型增长过程呈现的显著特征是:增速变化的生命周期特征。追赶启动后,增速迅速提高,达到远高于前沿国家的水平,并会持续一定时期。当发展水平接近前沿国家时,发展差距和后发优势消失,增速回落至前沿国家水平。这种增速变化的生命周期特征是内生的,必然会发生。

在研究中,张军扩注意到一个启示性现象。中国台湾地区,经历了1953~1979年27年平均9%左右的高速追赶之后,还维持了1982~1997年长达16年之久年均7.3%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韩国,1963~1997年的35年间平均增速达到8.2%,此后1999~2008年又实现了10年均速5.6%的中低速增长;日本,1946~1973年的28年间实现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长,此后1975~1991年的17年中平均增长率也达到4.4%的中低增速。

这说明,一者,追赶型增长的减速是阶段性的缓降过程,而非断崖式的速降;二者,如果政策得当,能够抓住发展机遇,完全可以争取到相当长时间的中速增长。“台湾地区之所以实现较长时间的中速增长,很大程度与其正好抓住了大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契机有关。日韩增速较低,则与其经济结构内在矛盾改革不彻底和受石油危机、金融危机冲击相关”。

这位曾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讲解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者得出结论:其一,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增长阶段转换,属于中国追赶型增长过程中不同增长阶段之间的转换,而不是追赶型增长结束的阶段转换;其二,根据追赶型增长过程阶段转换的国际经验及我国实际,我国在今后10~15年的时间里具有争取6%~8%的中高速增长的潜力。“理解这一点,对于深刻领会‘新常态的内涵十分重要”。

能量空前的“中国效应”

“多年来,一些人一直痴迷于中国的GDP增长数据。有人认为,如果GDP增速降至8%以下,就会出现大规模动荡。结果证明,这种观点毫无根据。”2月4日,针对中国政府将预期增长目标下调的消息,澳大利亚《商业观察》杂志刊文劝诫世界上唱衰中国的声音:“对中国问题观察家而言,同样是时候减轻对GDP数据的痴迷了。7%的增速真的不是‘中国奇迹的终结。”

当前,中国需求已经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因素,其需求扩张使中国采购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核心因素。

尤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在与作为“世界市场”的中国轰然对接,在大幅增强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能力的同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任何谋求发展的国家、企业包括个人所无法拒绝的“迦南美地”(位于地中海东岸,据《圣经》记载,这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

2月11日,苹果掌舵人库克在参加高盛科技和互联网大会时称:“在中国市场旅行和调研后,那里的规模仍然令我震惊。过去4周,苹果在中国开了4家新店,所在城市都有900万左右的人口,规模与纽约相当。”5年来,苹果在中国的营收从10亿美元扩大到380亿美元,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量去年首次超越美国本土。

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排名第一,占比达到20.8%。其中,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在2013年成都“财富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演讲中强调,预计此后5年,中国还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超过4亿人次。

“中国创新”总动员

1月26日凌晨3点,一架无人机坠落在美国白宫南部草坪。美国特勤局照片显示,这是一款中国深圳大疆公司生产的“Phantom”版四轴无人机,亚马逊网站售价448美元。这家一度蚁居在深圳南山区纷杂电子产品工厂中的小公司,顿时以2014年高科技新宠的姿态闯入全球公众视野。

2006年,还是香港科技大学在校学生的26岁的杭州人汪滔,在深圳创办了大疆公司。这位专业成绩一般却痴迷于遥控飞行器的创业者,在狭窄的民房中度过了最为艰难的研发期。随后短短3年,销售额从2010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8亿元。2014年,大疆仅利润预计就超过8亿元,营收超过30亿元,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成为航拍领域的绝对领导者。

事实上,这只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大剧中的一个闪亮片段。今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云集了全球电子产品的最新研发成果、概念和应用。香港《南华早报》评论说:“在今年的展品中,100美元以下的东西基本是中国珠三角制造。而100美元以上的东西,拆开来的组件,还是珠三角制造。”据主办方统计,本届展会吸引了全球3600多家厂商参展,来自中国的参展企业超过1000家,比美国参展企业还多。

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减反增,而且连创新高:2012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2013年为1310万人,2014年达到1322万人。与此相呼应的是,创业创新公司呈现出烽火燎原之势。特别是去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实施后,仅当年3~12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就达1146.69万户,同比增长16.82%;注册资本18.53万亿元,增长85.83%。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动力和本质内涵,毫无疑问就是创业、创新和创造。”独立财经研究人士张捷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反常”现象,正在于在信息技术革命鼓荡下,中国政府有意识地赋予了经济新常态“创新创造”的战略内涵,通过简政放权改善市场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政策动员,使得一场从市场底部喷涌而出的创业创新热潮席卷中国大地。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9期)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实施新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