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缺失的原因及措施

2015-05-30 10:48许枫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措施

许枫

摘  要: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与日俱增。然而,现实的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习作内容虚假,与生活脱节;学生处于失语状态;习作教学模式化;教师要求过高等。针对上述问题,着重探讨了增加生活体验;尊重学生,鼓励表达;注重思维训练;评价标准合理化、训练体系科学化的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学生  习作兴趣缺失 原因 措施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素养,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与日俱增。然而,现实的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的问题。

一、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缺失的原因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显然,习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尤为重要。然而,现实的小学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习作兴致不高,甚至排斥习作,怕写习作的现象。特别是升入三、四年级的学生,脱离了形象图片的视觉感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巴巴的习作题目,往往无从下手。那么,导致该阶段学生习作兴趣缺失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要想解决问题,找出问题症结是关键。为此,笔者在任教小学里做了详细的观察和了解,总结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节习作内容虚假,与生活脱节

叶圣陶先生说:“习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可见,习作与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导致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致低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习作内容虚假,与生活脱节。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等因素,学生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习作素材,使得习作内容并非出自学生的真情实感。还有不少同学,直接抄袭范文。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令人堪忧。

(二)学生处于失语状态

近年来,小学生的习作普遍感染了“失语症”。 笔者经所教年级的调查了解,发现小学中年级学生“失语症”,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无语可说;第二,有话不敢说。在主流思想文化的教化下,学生思想中一些真实感受总是在权威文化面前,欲言又止,最后,烂在肚子里,有话不敢说。

(三)習作教学模式化、功利化

一线教学中往往需要一定教学模式来规划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然而如果过于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就会进入死板、定型、毫无生气和活力的怪圈;同时在应试魔棒的指挥下,应试压力阴魂不散,习作教学始终存在功利化色彩。

(四)习作教学要求不够合理,评价标准不够科学

孔子教育学生时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也就是说,标准过高,很难达到,最多也只能收效一半的收效。严重超过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要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挫败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解决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缺失的措施

习作兴趣是一个习作需要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习作没有习作需要,就很难写好文章。因此,应对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习作缺失的问题有以下措施:

(一)增加生活体验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有待发现,而习作是表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蹄选出可以习作的内容,表情达意;其次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中发掘可感可点的事物。最后,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心声,打破失语局面,提倡畅所欲言。

(二)尊重学生,鼓励表达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有合群性,人往往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肯定的评价会调动人们行为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自然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在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中,充分利用人类的心理特证,重视肯定评价,重视激励,进而提高该年段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1.教师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达欲

教师要树立读者意识。建立多元化的习作反馈评价方式,实行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这样习作可以得到更多人关注和反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写生活中的不如意,在习作满足自己的缺失性需要。

2.打破失语局面,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心声

经常在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习作中发现,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成人的口吻,其语言缺少童真、童趣。这样的习作品读起来没有灵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自己的事儿。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予以如下的态度:(1)尊重尊重学生以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心声;(2)宽容对学生言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3)鼓励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三)注重思维训练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课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教师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教学内容的重点提出适当的问题,学生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才会提高习作兴趣。

(四)评价标准合理化、训练体系科学化

不合理的习作标准,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习作兴趣的低落,针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1.仔细研读课标;2.制订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3.训练步步为营。从而提高小学生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结语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张志公语)。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更是难上加难。特别是作为刚刚接触习作的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做一件事时,如果一开始就能对其产生良好的兴趣,那么这就是成功的一半。

猜你喜欢
措施
猪腹泻病防控措施
治疗猪气喘病的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