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2015-05-30 10:48郝一翯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唯物主义历史观

郝一翯

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一个艰难的历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马克思思想进程的独特性质,并显示出科学的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克列茨纳赫、巴黎和布鲁塞尔三个阶段,其代表著作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开始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开始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是从解决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入手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即“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和“政治国家是私有财产的己经得到实现的本质”。此时的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和性质仍缺乏系统了解,仍基于人的本质来理解市民社会和财产关系,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却是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而,这两个命题的提出真正标志唯物史观的开始形成。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史上处于总结前部分理论经验拓展未来理论的地位。马克思提出的政治经济学总结和异化劳动理论,代表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阐述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全面系统地创立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开辟了道路,为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只是马克思创建自己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的最初探索,它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史上第一个起始原理的深化和拓展,并为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全面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其中还存留着明显的黑格尔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的痕迹,同时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论证,也还带有抽象和理想化的特点。但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使马克思在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开启了两人携手创立唯物史观的新时期。他们首先清算青年黑格尔的唯心史观。马克思之后的思想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扬弃,通过揭示物质生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发现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定性,通过肯定人的主体作用,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这些进展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继《神圣家族》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这一理论的确立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历史观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唯物史观的发现“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本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结论是对社会的起源和基础、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高度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马克思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纲要,正因如此,恩格斯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材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展开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即全面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突出的贡献,首先就是确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指出: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完整地描述历史过程以及“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问的相互作用”。其次是制订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历史发展过程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深入到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自觉意识到生产力包含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物质交往”形式,生产力决定交往关系,交往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否则它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直接决定国家政权以及意识形态的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始终标志着直接从事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構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就是生产力本身如何运动,生产力如何决定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解决。最后,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己不是从人的本质的“复归”去论证共产主义,而是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就为共产主义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至此,马克思就正确地解答了生产力本身如何运动及其如何决定社会发展的问题,并科学地制订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基本原理和结论。因此,《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基本结束,马克思大致完成了创立唯物史观的任务。

猜你喜欢
德意志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