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2015-05-30 08:40王秋花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

王秋花

摘  要: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使人文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帮手,使语文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真正为学生所用。所以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语文课,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精髓,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语文课。

关键词:职教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重新定位,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进行语文教学。特別是中职学生的文化学业水平偏低,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教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粗枝大叶。据调查,有近30%的学生把“老师讲的不合胃口”作为不认真学习语文的理由,有45%左右的学生把“上课没有吸引力”作为不喜欢老师的理由,更有67%的学生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自己的语文水平没有提高。总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与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现实,我们每一个职教语文从业人都应该认真解读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正确理解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征,并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

一、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氛围,使人文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中国的语文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妙趣横生。例如宋苏轼的《水调歌头》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李清照的《醉花阴》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的清幽与寂静,《提醒幸福》里的理性与睿智,这些名家名篇所呈现的诗意和意境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生活的智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顿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欣喜和感动,可以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看透,也可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惆怅,语文的诗意,语文的文学性,就象是春天里竞相开放的花朵,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激情,不去展现文章的美,不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带着感情去教学,那么再好的课文在课堂上讲述给学生,也象是给他们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只有当老师真理解了,在授课时才能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日积月累,长些以往,学生们会增加对文学的热爱,从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二、使语文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帮手

中职生一般是从初中直接走向职业技术的学校的大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就是说语文教师,有更大的空间提升孩子们的知识文化结构,通过语文的教学,使他们成为智慧睿达、情感丰富、意志坚定,人格完善的优秀人才,通过语文的熏陶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丰富,让他们的人格更高大。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技能的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应该受到重视,把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放在首要的位置,所以说语文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普通职教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项根据,突出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人格养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可见,在职教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该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尽可能避免单纯地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造成的对人性的漠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课程设置、学生活动、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充分顾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帮手。

三、使语文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真正为学生所用

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也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抽象的知识、死记硬背的知识。语文课本里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一个词就能成为给学生打开整个世界的窗户,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孩子可能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充分品味生活的多姿多彩。语文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悟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语言作品的内容融合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所以说,语文既能给学生实用的知识,又能给孩子一个辽阔的物质世界,一个非常充实的精神世界。

另外,结合职教学生今后的就业去向,我们还应该重视语文的实用价值,比如要求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请假条、书信、报告、计划、合同、倡议书、规章制度、通知等日常应该文的写作,要求做到格式正确,语言得体,表达清楚,并能在日常生活产生实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工具性的科学及理性,又要兼顾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感性悟道,二者不可偏废,只有构建良好的桥梁,才能达到美好的文化彼岸,这样的语文才是丰富的、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语文课。

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精髓,这就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向量的巧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