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

2015-05-30 10:48李玫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谈谈传统思想

李玫莉

新课标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利用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际上,任何一部作品的创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带着作者自身以及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如果在课文分析之前能指导学生预习一下相关的背景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作品,更能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为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难度,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阅读《中华传统文化读本》中关于王羲之的介绍,上网查阅作品的创作背景。课上,让学生将查阅到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交流。学生谈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内容,比如关于王羲之勤奋练习书法的“墨池”、“入木三分”的故事以及“东床快婿”的佳话、古代“修禊事”的习俗。这样的预习作业,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那样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明媚日子里,有那样一群文人雅士,他们赏佳景、饮美酒、诵雅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乐趣呢?

二、设计活动,挖掘作品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课堂活动、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欲望,最终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独到的见解。古诗文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但语文教师在讲文言文时,常常更多关注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古文中丰富思想内容的深透分析,忽略了对文言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因此,应该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活动中,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考,挖掘古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认识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师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韩愈的“师道”思想。学生有这样的一些发言:“可以‘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都可以为师,在某一方面比我好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我们要不耻下问,尊重老师。韩愈让我们对老师的界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的这种见解很大气、很深刻,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同样有着重要意义。”的确如此,传统文化绵延千年,穿越时空,其中的精髓于子孙万代都是受益无穷的,这种熏陶是精神上的,唯有精神上的滋养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永恒的光芒。

三、拓展延伸,扩大传统文化研究领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时间被训练题挤满,缺少对文学经典的阅读,更不用说汲取经典中的文化营养了。然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主要在于大量的阅读,不仅仅要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拓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陈情表》中,李密愿乞终养祖母的“乌鸟私情”让学生感动不已,教师可以布置拓展延伸作业:关于“孝”的感人故事还有哪些,无论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请与他人分享。经过各方面的查阅,学生又补充了很多孝道的故事,如卧冰求鲤、亲尝汤药、卖身葬父、哭竹生笋等。这样的拓展延伸无疑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加深了对“百善孝为先”这一文化心理的认同,也增强了对父母亲朋的感恩之心。

四、读写结合,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读写结合的好处不言而喻。很多时候,学生都是零零散散地读,缺少对文化知识比较宏观系统的深刻认识。这个时候,如果能通过写作来物化所读成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文化论著”专题,零零散散地学过单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随笔写作以及展示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以下一些写作主题:围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谈对孔子“礼治”思想的认识;围绕《逍遥游》谈谈对庄子“逍遥”思想的认识;围绕《齐桓晋文之事》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围绕《非攻》谈谈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认识。学生写完后,展开集体汇报交流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彼此之间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这样不仅深化了他们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认识,更调动了他们研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向理想的路途总是荆棘丛生,坎坷曲折,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深刻体会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思想内容,就能探索出传统文化教学的成功之路,就能让璀璨绚烂的传统文化之花绽放千年、万年,直到永远。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100026)

猜你喜欢
谈谈传统思想
谈谈胆固醇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谈谈这场辩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