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的舞蹈

2015-05-30 03:43李潇潇
西江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长音乐章二胡

李潇潇

【摘要】:成都民族管弦乐团的作品《蜀乡土风》[1]在民间音乐素材中融合中外现代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汇聚巴蜀民间音调本色,同时在演奏方面还有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音色与音响的“线性”特点是基于中国传统线性音乐结构的理念,该作品是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同时赋予作品以新的现代音乐艺术品位。本文将结合笔者自己曾经排练参演经历从音乐文本分析、现代表演元素的融合三方面对乐曲《蜀乡土风》进行作品分析。

【關键词】:音响 线性

一、音乐文本分析

1、作品的内容和整体布局

《蜀乡土风》作品共四个乐章,本文以第一、四乐章的分析为主要内容。

第一乐章《山歌》,取材于四川民歌珍品《槐花几时开》[参见谱例1《槐花几时开》],歌词是“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勾勒了一位恋爱中的羞涩的女孩形象,词句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旋律线条以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为主,清新自然而富有人情味儿的旋律风格,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五声和谐音律的听觉习惯。《蜀乡土风》保留了原作主旋律音线条[参见谱例2《蜀乡土风》(截选)],第一小节保留原音高,第二小节是大二度的音阶模进,最后是相同的落音。可以说《蜀乡土风》在继承四川民歌优秀传统基础上,巧妙地对原声乐谱中的音进行删减而改编成为一首器乐作品,也使四川民歌走向艺术歌曲的发展方向。

第四乐章《节日的舞蹈》,取材于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旋律线条简单,演奏情绪自由,声乐歌曲中大量运用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罗儿”、“朗朗扯光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衬词,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表达了人民乐观爽朗的情感生活。《蜀乡土风》作品在演奏这一乐章中加入了大量民间打击乐器,如竹琴、车灯板、盘子、金钱板、大鼓,加以切分节奏的组合调配来模拟声乐作品中的唱词,使这首传统四川民歌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2、用音色布局各个乐章

①不同音色类型的展示和相似音色的前后延续

该作品由四个乐章的“不间断演奏”的音乐陈述方式展现,所以

要用音色来实现乐章间的过渡和整体的统一。第一乐章《山歌》,引子由梆笛吹奏旋律音,扬琴和二胡做低音区的单长音演奏。梆笛短小,音色较为明亮有力,在吹奏中利于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旋律线条由《槐花几时开》的旋律主音构成,旋律音从F开始的单长音开始,继而出现核心的大小三度D和大二度C的音高的上下浮动,在音乐材料演奏中才用“逐步展示法”,以从容悠长的自由节拍或是韵律性节拍为主,梆笛悠扬清亮的音色特点传递了气韵贯通绵长的音乐气息,在中国音乐形态中,是典型的音色代表。引子中梆笛作高音旋律部分的演奏,扬琴和二胡则是做低音区的单个主音的持续,扬琴的轮音技法为旋律线条增添高低起伏的变化,二胡的长弓使旋律线条得以持久绵延,低音的伴奏使乐曲有此起彼伏的线性节奏延续。这样,梆笛基于单一线条的悠长旋律有机会在此起彼伏的弦乐声部音色关系中展现,勾勒出自然淳朴的山歌的音乐氛围。

自由的引子过后,直接进入民歌《槐花几时开》的主题旋律展现,由拉弦乐声部、弹拨乐声部交替演奏旋律线条。首先是拉弦乐声部,有二胡(分一、二声部)、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在音色上来说,拉弦乐器组具有相似的音色特点,就是这样相似的音色构成了旋律线条的前后延续。现分析如下:二胡担任高音旋律的演奏,是飘渺悠扬的山歌曲风的呈现;中胡担任的是中音旋律的演奏,音高位置较二胡低八度演奏,在第二乐句有一小节呈低五度分奏,最终再回归二胡声部的音高位置;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在演奏中,担任低音声部的演奏,音型是单个长音,这是对二胡高音旋律的支撑。较多的强调了单个长音的表述,难免会限于线条的停滞,但《蜀乡土风》中采用各个声部主旋律叠入与交交接替换的方法进入,长音持续中不断获得其他声部组音色进入时的节奏点支撑,以保证低音的长音持续而不单调,从而融合多声部,多音色线条的勾勒,形成一种音响实体。

②音乐线条的呈示、叠入与替换交接

第一乐章《山歌》,取自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素材,行板,4/4拍,演奏以抒情为主,线性陈述。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结构特点以抒情和长气息的旋律线性“独奏式”倾述。在《蜀乡土风》第一乐章中,作曲家以叠入与替换的声部交接呈示主旋律,也要求乐团拉弦组以长弓的方式演奏长音,弹拨乐组以“单音”的演奏方式演奏,声部旋律替换中没有任何过渡乐句,但仍保持了乐团整体演奏的线性流动效果。

第四乐章《节日的舞蹈》,取自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音乐素材,快板,2/4拍,演奏富有更多动力性节奏,情绪乐观向上,也有丰厚的乐队音响。在此乐章中,作曲家的音乐线条编织区别于第一乐章的侧重于对拉弦乐器与弹拨乐声部的旋律线条的清晰辨别,而在于听觉上对主旋律流动过程的整体感受,作曲家在低音伴奏织体的线性音乐表述中采用了平行音程连续同向进行的“线性流动形态”,在旋律交替间采用了很多“渐强的音势”,调动乐曲的整体音乐情绪,为之后的打击乐合唱的高潮部分作层层动力推进。

所以,两个乐章的关系有情绪的对比,也有器乐音响的整体发挥,并推动乐曲的总高潮。

③乐曲的高潮布局与再现

《蜀乡土风》的高潮出现在《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主旋律重复两次之后,由吹管声部间断性的吹奏“莲花落”的曲调,高音唢呐奏高音旋律线,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同时低八度吹奏;大鼓、小镲、排鼓、铃鼓、三角铁等打击乐器作节奏背景,拉弦乐声部演奏人员手拿排箫,弹拨声部演奏人员手拿盘子,敲击手中的器具并齐唱“莲花落”的歌词,整个乐团的高潮不再是由器乐的音高线条勾勒,而是转变为一种靠打击乐的稳定的节奏型线条展现,这种节奏线条比音高线条更加真实的再现了民间曲调的古朴,男女声的交替人声演唱也是对民间男女对山歌的舞台艺术化表现。曲终是对《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的再现,由唢呐吹奏完成,其余演奏人员齐声吆喝“嘿”并配合手中的打击乐器混响,在一片喧闹中结束。这是对民间原生态音乐的真实刻画,作曲家将任何有可能的音响放大,包含了许多金属音色、木管音色的重叠,即便是在高音唢呐单一的高音线条中,也有高低不同声波的运动。

三、作品中现代表演风格

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蜀乡土风》参演人员的演奏技术展示和肢

体语言使作品的表现更潇洒自由和带有即兴式的现代审美趣味,在乐曲进入结尾时,演奏方式改变过去由乐团器乐贯穿全曲的演奏模式,用歌唱的形式取代由拉弦组演奏主旋律的部分。演员们尽情打击着手中的乐器,和着乐曲的节奏欢呼着,其热烈的气氛更加震撼人心,这种创作方式使传统民族乐曲获得一种新的、抒情旋律和歌唱性的人声音色。从舞台效果上看,这种由演奏人员直接发自肺腑的歌唱也增添了热情愉悦的气氛,也增强了视觉上的画面感和音响流动的方向感,使巴蜀的民间音乐中增添了现代音乐的表现风格。

猜你喜欢
长音乐章二胡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法语长音符号的使用
Ship or Sheep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