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类图书的数字出版发展研究

2015-05-30 04:14路雪珂张雅明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数字出版

路雪珂 张雅明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学习中国”APP与“党政图书馆”这两大政治类数字出版平台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分析总结了我国政治类数字出版平台的创新和发展,并指出目前我国政治图书数字出版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政治类数字出版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政治类图书  数字出版  “学习中国”APP  “党政图书馆”

政治类图书在图书出版行业地位特殊,它是国家政治思想传播的有效方式,也是普通公民了解国家政治形势和提高自身政治理论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数字出版方面,人民出版社的“党政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对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的一次探索,而时隔七年之后的“学习中国”APP再次引发了业界与学界对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从观念、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对“党政图书馆”和“学习中国”两大数字出版平台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学习中国”APP在数字出版模式上的创新,同时发现我国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的不足,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背景介绍

“党政图书馆”又名“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它依托人民出版社的政治类图书资源,于2008年开始创建,收录图书9000余万册,几乎覆盖我国出版的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著作和法律法规,分析整理7000多万个理论知识点,并具有“金典”特色查询功能,可谓是我国对于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的第一次重要探索。而“学习中国”APP是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支持下,由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研发的一款移动端数字出版产品,它以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思想理论数据库为支撑,以“实景地图”和“理论地图”为特色,于2015年4月2日起在各移动终端的APP Store发布,是我国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尝试。

两大数字出版平台前后相隔七年,“学习中国”APP实现了从互联网平台到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跨越,并且在传播观念、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均有所突破。从“党政图书馆”到“学习中国”APP,体现了我国政治类图书在数字出版领域的进步。

二、两大数字出版平台的对比分析

无论以人民出版社丰富的政治类图书资源为依托,还是以中央党校权威专家为背景,两大出版平台都可谓“师出名门”,拥有绝对准确和丰富的内容资源。但据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党政图书馆”的对外传输效果并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观点来源于《走在时代前面,做一名立得住的出版人——访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一文,作者张君成。]而被寄予厚望的“学习中国”APP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实现了许多突破。

在传播观念上,“学习中国”更“接地气”。在定位上,“党政图书馆”将自身描述为“用科学技术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工程”,注重突出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是我党建党90年来思想理论成功网上展示的平台。而“学习中国”APP则致力于和普通大众实现完全对接,并尤其注重对青少年理论学习的培养,希望让理论学习走出象牙塔,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由此可见,“党政图书馆”更像是一个党的思想理论成功展示栏,而“学习中国”则少了很多“高高在上”,将自身定位为一个青少年和其他大众了解党的思想理论和国家大事的工具。角色的转换使“学习中国”这个数字出版平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就为“学习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和关注,这也是一切信息传播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

在传播内容上,“学习中国”更加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首先,“学习中国”更注重信息解读。“学习中国”APP背后有5000余名专家资源,可以随时对最新的时政内容进行贴合大众口味的阅读,降低大众对政治类内容的阅读压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例,“学习中国”APP針对这个政策发表了解读文章《透视“一带一路”朋友圈:潜力巨大,含金量很高》,将“一带一路”政策类比为腾讯集团推出的微信朋友圈,将其它国家的支持比喻为“好友的点赞和评论”,这种通俗的内容解读是拉近政治类出版内容与读者距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其次,“学习中国”注重知识点梳理。虽然知识点梳理是“党政图书馆”的主打功能,但“学习中国”的知识点梳理是以知识地图的形式将重要政治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制成一个个层级分明的树状图,内容条分缕析,非常直观,可以帮助政治素养和知识水平不高的民众用最明了和省时的方式对重大政治事件进行了解和学习。另外,“党政图书馆”以文字整合和搜索见长,而“学习中国”更倾向于内容可视化。政治类出版内容本来就艰深晦涩,容易产生阅读压力,长篇的文字更容易打击大众的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学习中国”将文字内容简短化和通俗化的同时,尽量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进行内容传播,以满足普通大众的阅读需求。如“学习中国”APP的特色应用“微课程”,用5分钟的视频对艰深的政治词汇进行解释梳理,巧妙地应对了普通公众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抵触心理。

在传播形式上,“学习中国”更具“代入感”。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更具互动性和社交化,由于移动终端有屏幕尺寸小、阅读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等特性,注重阅读体验、更具“带入感”、有更大社交传播价值的数字出版产品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胜出。“实景地图”是“学习中国”在传播形式上的重要创新。这一板块将习近平每天出席的重要活动和讲话内容整理到实景地图中,读者点击图表即可了解内容。而且读者还可以使用手机自动定位功能了解在某一地点国家主席所出席的重要活动。这种可视化的新闻呈现形式是激发读者兴趣的重要创新,尤其符合了青少年读者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此外,“学习中国”将陆续推出百余个动漫微视频来丰富目前的内容传播形式,这是继《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成功的政治传播之后对政治视频短片传播的再次重要尝试。2013年10月,一个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短片风靡全国,并引起国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赞扬。短片将新一代领导人做成动画形象,并形象地讲述了其从政历程,一改传统政治领导人宣传片的严肃与呆板,打破了我国政治视频短片传播的记录。而“学习中国”将要推出的动漫视频短片无疑将再次引发普通民众关注政治视频短片的新热潮。对比“党政图书馆”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方面的不足,“学习中国”丰富的传播形式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政治类图书出版平台发展中的重大突破。

三、我国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的不足

与“党政图书馆”相比,“学习中国”的传播观念更加亲民,传播内容更贴近普通民众的阅读需求,在传播形式上也实现了许多突破,体现了我国政治图书数字出版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巨大进步。但相较国外政治图书数字出版和我国其它数字出版领域,我国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在平台化建设和社交媒体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無数个成功的互联网产品证明,“平台思维”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式。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聚合网民的平台,无论是提供思想交换的场所还是提供新鲜资讯,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以及读者间的互动是增强用户粘性和实现持续关注的重要手段。目前“学习中国”APP与读者的互动环节较少,仅仅体现在对内容的“点赞”和“评论”功能上,我国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应该用更加包容的姿态,提高自身的开放度,一个真正向网民打开大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才是一个能够永葆生机的数字出版平台。另外,“学习中国”许多的创新内容都足以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热潮,但转发功能的缺失使“学习中国”丧失了许多接近青少年群体的机会。在借助社交媒体提升影响力方面,我国政治类数字出版平台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BBC十分重视与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合作,许多新闻内容往往是在facebook上引来大量转发和讨论后,网民又重新登陆BBC官方网站进行持续关注,这样就可以借助社交网站超高的流量为自身平台提升人气。

通过对比分析“党政图书馆”和“学习中国”APP可以发现,我国政治类数字出版平台无论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式上都实现了突破,“学习中国”作为移动端的第一次探索,为未来政治类图书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的政治类数字出版产品将更具交互性和社交网络传播能力,成为一个个能量巨大的移动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  何民捷.搭建网上思想理论传播平台——访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N].人民日报,2011-12-08:1-3

[2]  李万鹏. 对我国思想政治类图书出版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2-09:78-79

[3]  许运娜.谈谈时政类图书的营销策划——以人民出版社时政类图书为例[J].出版广角,2011-12: 54-55

[4]  张君成.走在时代前面,做一名立得住的出版人——访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J].出版广角,2014-01(上): 38-41

[5]  沈世婧.《之江新语》引时政图书阅读新高潮[J].出版人,2014-06: 44-45

[6]  梅华峰.加强政治图书出版市场竞争的探索[J].新闻前哨,2014-05: 86-87

猜你喜欢
数字出版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浅谈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
国际图书出版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