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会计教学中的若干思考

2015-05-30 04:50吴茜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校企合作

吴茜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会计初级人才需求的当今,应准确定位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的需求和教学实践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改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校企合作的落实和深化已经成为了会计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 逆位教学 校企合作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和对经济方面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会计专业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受到更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会计教学工作也在各大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开展起来。但是随着近些年的就业情形和岗位的需求上面来看,对中职学生这样的人才需求仅仅是出纳和收银员这样的初级岗位,不免让一些学生和家长都开始质疑中职会计教学的必要性和通用性。如何准确定位中职学生的职业岗位,如何突破中职学生在今后岗位中的适应性和技能拓展性是现在中职会计教学中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学生生源较差

1.1 社会认识中职教育偏差 中职学校是义务教育后教育,虽然与普通高中同质为高中阶段的教育。由于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学生家长都是想通过普通高中高考的方式,考取大学继续深造,不愿意过早地踏入职业素能培养,并且形成一种偏激思想认为去读中职学校就是一件相当丢脸的事情。

1.2 招生门槛过低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不像普通高中招生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入学考试,它的进入门槛日趋低下。近年由于这种门槛的虚无,导致进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未通过普通高中入学考试或者是一些肄业生,这就致使中职学生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是太理想,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单薄,综合能力整体偏下问题的突显。

1.3 学生学习能力有限 由于入读的学生大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对相关的专业方面基础知识根本没有经验。由于会计专业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知识基础,还有一些偏专业方面的抽象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学习能力欠缺,所以导致教师在教学方面必须弱化难度,这样就无法深入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内容。

2 学校专业科目设置,难以明确今后就业方向

对于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设置,中职学校对于教学科目的设置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多采用较难的大专院校的科目和就业方向进行设置,而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模糊化,无法明确。贪大、贪全的设置一些学生在今后岗位实践中根本无法应用的理论知识,缺乏准确的定位性。

3 校企合作的形式性,实作的缺乏性

校企合作一直是学校倡导的主要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深入化、加强化、熟练化。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上面行走的并不是很顺畅。有的校企合作实质上只是参观学习,学生无法进行实际工作实践,无法达到校企合作中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结合。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原因,由于专业岗位定位不准确,学习的内容和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脱节也是导致校企合作形式化的主要原因。

4 解决对策

4.1 以就业为主,准确定位并且合理开设课程 明确就业方向,以就业为核心,合理开设专业课程。根据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的都是一些基础性初级岗位人才的特性,我们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牢靠的同时,必须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那么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就要将不同行业的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分别的细化出来,加以强化学生。摒弃一些老旧课程,摒弃全面化教育的思想模式,有针对性的能力化。让我们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真正意义的做到岗位零对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甲学生,就业目标为某企业会计岗位出纳。按照日常工作来看,就要求学生能够有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针对于出纳岗位的技能知识。由于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需要有相关的上岗资格证,那么学校的开设课程既要全力以赴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相关考试科目的学校,也要为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胜任此工作开设好相關的专业技能课程。如会计资格证考试科目,专业技能科目《点钞》、《出纳人员实作》等以实作为主。就可以摒弃一些较为深化的科目的学习如《高级会计》。针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数毕业后都在一些小型企业会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中小企业会计与所学会计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差异,建议在将《小企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准则》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有所用,有所得。

4.2 改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 在进行教学科目改革的同时,教学思维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传统教学中都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授内容,在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才开设相应的会计实作课程。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都采用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的降低要求。但是仅仅降低要求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和理解能力的孱弱,选择简单的课程教本,是无法满足今后工作需求的。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根据此年龄阶段学生行为特点,从官能上刺激学生学习动力,营造感性认识氛围。可以采用打破先理论后实作的教学常规模式,改为先感性实作,如先学习填制一些会计凭证,再进行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目填写。先开设实际动手科目,在感性认识和加深记忆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作中产生对会计日常工作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错误中主动寻求理论知识的修正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接受变为主要找寻。克服了在传统模式下因前期难以理解而放弃的现象。让学生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愿意学,主动找寻答案。

4.3 化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真正的有所获得 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将2年所学技能和知识可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得到验证。真正意义上做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和正确的过渡。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的终极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洪,段宗志.《会计专业学生供给与需求差异分析》.

[2]吕慧茹.浅析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3]孙静.浅谈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08).

[4]叶彩霞.试论培养中职生学习会计的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

[5]徐锡光.基于岗位能力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2009(24).

[6]周蓓.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J].职业,2011(02).

猜你喜欢
中职会计教学校企合作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如何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