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决定效果

2015-05-30 10:48戴莹
中国广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新媒体时代广播

戴莹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梳理了大众传媒少儿类节目的制作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少儿心理和需求剖析当今少年儿童适合听什么样的节目,喜欢什么类型的少儿节目。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娱乐儿童”现象,解析大众媒介的少儿节目背后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媒介态度。并提出运用新媒体、融入新媒体,从传统优势中发掘新价值,同时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开拓广播少儿节目新价值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媒介态度 广播 少儿节目 儿童心理 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少儿节目的发展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自制的少儿节目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不能用孩子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世界。很多节目的出发点不是反应儿童的本真,而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眼光、观念,最大化地追求播出效果。例如:少儿节目中的知识类问答环节,有些编辑为了展现小天才的形象不惜在节目前让孩子背诵题目和答案,这种虚假的方式不利于少儿的身心发展;在少儿访谈节目中不能为了创造娱乐效果,就先给孩子们设计话题,故意暴露他们的隐私;在少儿体验类节目中,不能为了“锻炼”他们,而设计让他们独自去做一些超出年龄承受范围的事情,这会让儿童不知什么是危险,小听众轻易模仿就会容易出事故。这样的节目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儿童的天性,儿童在节目里丧失了主导权、话语权,这些节目就不是纯粹为孩子们开办的。

少儿节目应该是专为儿童设计、制作的,节目需要展示真实的儿童世界,展示本真的儿童形象,这类节目的针对性很强,是媒体中一块最纯洁的“净土”,因此,应消除任何对儿童身心成长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少儿节目要发光发热,走进亿万少年儿童的心里,除了需要优质的节目时段和增加时长以外,少儿节目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儿童心理的特性,从中寻求一个正确的导向,然后在丰富的题材中融入适合儿童心理和生活的趣味教育,这样才能制作出孩子们喜欢、对儿童成长有帮助的好节目。

综上所述,少儿节目中出现的一些乱象,诸如不以儿童为本位甚至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情况,归根到底这是由“媒介态度”引发的问题。媒介的态度决定了节目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最终对受众影响。

二、媒介态度对少儿节目的影响

“媒介”一词,是指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工,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其含义是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书籍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如今我们提起媒介,会想到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渠道。

“态度”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本文中所述媒介态度,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从事大众传播的媒体角色对自身工作、对受众的态度。这种态度植根在传播路径的每一处环节,关联着传播质量和效果,对受众获取信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身处媒介中的从业者角色,他们对待工作、对待受众的态度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档节目背后的媒介态度,编辑、主持人、制作人等达成共识的节目宗旨和节目播出后的呈现效果都能反映出媒介态度的优劣。

媒体从业者在制作节目中所呈现出的观念和倾向,往往决定着一档节目的层次高低和传播效果。成年人有是非观念,如果认为一档节目层次低,可以选择不认同或不看,但为少儿制作的节目中,如果混杂了伤害儿童身心的不良内容,那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究竟媒体人能为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做些什么,笔者的观点是,我们要坚持做“儿童的娱乐”,而不是去“娱乐儿童”。

1.时段不断萎缩,队伍日渐式微,“娱乐儿童”现象普遍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青少节目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少儿广播的专业频道,只有云南电台少儿广播、甘肃电台青少广播、武汉电台少儿广播、广州电台青少年广播四家;全国以少儿广播和其他专题节目共同命名的频道有:宁波老少广播、黑龙江老少频率、湖北省妇女儿童频道三家。其他全国各地的广播频率中,少儿节目只有一档或两档,有的电台甚至早已取消了少儿节目。有些电台所谓的“少儿部”或“节目组”只是主持人一个人在坚守阵地,从主持、编辑到推广,一个人就是一个节目组。少儿广播的惨淡现状,究其根源是决策者不够重视、频率定位不清、效益不尽人意、节目质量参差不齐、财力人力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叠加,加上传统广播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少儿广播从业者对融入新媒体的意识和手段不够,少儿广播势必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少儿节目成人化倾向严重,媒体面对儿童失位、失语。节目的议题由成人主观设定,观察视角的成人化、主持人角色的教师化、节目语言的成人腔、节目风格的说教味等成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视角左右了少儿节目的制作过程。一些少儿节目的小主持人、小嘉宾背诵着成人撰写好的台词,语言、神态像成人一样老练,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趣。在学校采访时,笔者问小朋友喜欢什么儿童歌曲,很多孩子回答《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经典儿歌已成过去,孩子们满口流行歌曲,正是媒体的不正确引导造成的。

少儿节目“娱乐儿童”现象普遍。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中最火的莫过于真人秀,很多电视台在少儿节目中也效仿了这种节目形式。比如在2010年9月,4岁的“失控姐”莎莎走红了,她在江苏优漫卡通卫视《我爱饭米粒》节目中扮演的搞笑小民警,遇到“坏人”(工作人员扮演)时,她“情绪失控”地说:“你别杀我啊……你是好人啊,你别说话太凶好吧……”话里还带着一丝哭腔。这种儿童的天真反应成为了大众娱乐的消费品,令人非常悲哀。在少儿节目中,人为地设立一些可怕的、暴力的游戏环节,让儿童去冒险,导致情绪失控等情况的发生,这些少儿节目都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看到孩子害怕、哭闹,不应该反思节目的创作初衷吗?4岁的孩子,她不懂是演员在吓唬她,她独立面对“坏人”时,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不该成为媒体和大众的笑谈,这本身就是对儿童身心的一种伤害。

2.媒介态度决定内容

媒介态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立场定位、媒体责任、经济效益、从业者的意识和水平,都决定了态度的走向。

目前,我国少儿节目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媒介态度:一是没有真实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夸大或扭曲了儿童的认知范围;二是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和天性,以利益为先而不是以育儿为本。少儿节目需要展示真实的儿童世界,展示本真的儿童形象,带给儿童健康向上、纯真美好、充满正能量的积极意义。少儿节目需要主持人和编辑用阳光的心态、童心和耐心给儿童充分地展示空间和表达空间,让孩子们说出心里话,露出自然的微笑。少儿节目的媒介态度应该是为孩子们营造快乐童年,而不是利用幼儿的无知、懵懂、可爱去博大众一笑。那正确的媒介态度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少儿节目要以节目为载体展现对少儿的人文关怀,责任至上、正确引导,伴随少儿健康成长,做真正的“儿童娱乐”,就是我们应坚守的正确的媒介态度。

少儿节目本身制作的初衷应该是让孩子们获得快乐,它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不是几个孩子间去比较成功或失败,它应该是纯粹为儿童服务的,为了让儿童在收看或收听节目时充实、快乐、增长见闻、开拓眼界、内心愉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地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儿童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爱好、有梦想、快乐的人。

童年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每个人的童年生活只有一次,它短暂而美好,是塑造儿童积极乐观的性格、启发他们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的最佳时间。大人不仅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欢快、愉悦的心理氛围,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尽量地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寓学于乐,在开心玩耍中学到知识。因而,在制作少儿节目时,媒体人应积极展现当代少年儿童的风采,真实地记录成长中的闪光点和现实问题,消除对儿童身心成长的不利因素。

媒介的态度决定了节目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最终对受众的影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从目前中国的教育方式来看,他们的课外生活大多被辅导班、兴趣班等占用,能让孩子们感兴趣、快乐放松,同时有正面影响力的可看、可听的文化节目还远远不够。所以,如何带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儿童打造真正属于他们美好童年的娱乐节目,是每一位少儿节目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媒体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有前瞻性的思维和新颖独特的看点。少儿节目本是量身为儿童订制的文化类节目,它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能给孩子们带来欢笑,带来真、善、美的启蒙,更会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引导作用。一切从儿童视角出发,把握儿童心理需求,才能制作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娱乐”节目。

3.在新媒体时代探寻少儿节目的新价值

在互联网上为儿童提供服务的“自媒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传统媒体还在与出版社和作家谈论版权播出问题时,一些私人电台或播客已经把自制的节目放到了网上。“巧虎乐智小天地”“凯叔讲故事”“若虹妈妈讲故事”等依靠微信、微博、喜马拉雅网络电台等渠道传播的节目走进了家长和儿童的视线。也许它们没有传统广播电台那么清晰的音质,也没有电视那么多制作的工作人员,但这些节目收听方便、更新迅速、内容新颖等特点迎合了现代父母的喜好。这种快捷制作加上强大的网络推广平台的方式,值得传统媒体关注和学习。

如今的儿童接触网络十分方便,他们对电脑、手机和网络的感情可能远远超过电视和广播。在这种形势下,少儿电视节目和少儿广播节目纷纷跟进,也把电台的节目或自制节目上传到网上供受众点播、下载,以赢取更多新受众的关注。可见,少儿节目的未来发展一定是与新媒体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没有强大的包容心、积极诚恳的转型观念,传统媒体将很难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的规律。

新媒体时代下,我们早就从等待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中解放出来了,一部手机在手,身边的一切尽收眼底。以2015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例,“摇红包”活动让亿万人民集体晃动手机,这就是新媒体的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会坚持收听广播、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提起《小喇叭》,都会说“我是听着它长大的”,而如今还有多少孩子从小树立收听广播的习惯呢?儿童的选择往往是受大人影响的,当家长用着手机、iPad时,孩子们也会习惯使用这些高科技来了解世界。那么,传统媒体该如何为少儿提供服务呢?

家长和儿童或许不知道听广播可以获取到少儿节目,那制作好的少儿广播节目能不能通过微信、喜马拉雅这些软件推送出去呢?在孩子回家的路上、洗澡时、躺在床上入睡前等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借助众多的移动终端应用达到服务少儿的目的。一档30分钟的《小喇叭》节目,可以变身为喜马拉雅的播主“大V”,也可以变成家长iPad里的“讲故事的人”。广播是“听”的艺术,电台是生产声音产品的“正规军”,具有强大的传统基因、权威的公信力、先进的制作设备、最优秀的人才聚集,只要找准用户的需求,迅速准确地到达用户,就一定可以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化碎片时间成聚合效应。

以2015年喜马拉雅客户端“小喇叭春天姐姐”注册的私人电台数据为例,上线不到三个月,在没有任何宣传、喜马拉雅网站没有推介的情况下,声音播放次数已超过45万,下载次数22万多次。这充分说明,将电台节目在互联网上提供收听、下载的方式更加适合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生态,在原有广播听众的基础上扩展了网络听友,实现了新媒体助力传统媒体的目的。

少儿节目对国家、社会、媒体甚至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一档节目,它应该是一项事业、一项工程。因为少儿节目的受众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儿节目的出发点是要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面对这些特殊的受众,有良知的媒体需要更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照顾儿童的心理感受,了解孩子们真正的心理渴望,把握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每一项需求,并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向儿童传递“真善美”,做孩子们真正喜欢的少儿节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接受,并使他们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的养分。

对于节目制作者来说,认真阅读每一封小听众的来信,聆听每一通家长的电话咨询,多花时间去创作儿童能听得懂、感兴趣的节目,多设计一些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益智栏目,一切从小事做起,从最简单开始,召唤出内心柔软、纯真的童心,才能做出纯正的“少儿节目”。做真正“儿童喜欢的娱乐”,才是我们应有的媒介态度。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新媒体时代广播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