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自制的希望寄托在创作者身上”

2015-05-30 01:04
综艺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马东高晓松奇葩

《综艺》:《奇葩说》如何由简单的创意演变为完整的节目?

马东:最初是在与高晓松的一次闲谈中偶得灵感,他首先提出的,“我们这些爱说话的人‘打起来应该挺好看的”。当时,高晓松的脑子里想象的是一个辩论过程的精彩——用强大的知识碾压对手带来快感;但我思考更多的则是怎样将辩论这种形式呈现为一个节目。之后,牟頔加入了爱奇艺,我便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她的团队。

在牟頔团队不断的反馈中,我发现最后呈现出来的《奇葩说》跟高晓松嘴里以及我想象中的的辩论节目相去甚远,但是更正确。由一个动念,到节目的设想,再到执行,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才成就了今天的《奇葩说》。

《综艺》:当下节目模式论很火,《奇葩说》在第一季的操作过程中是否形成了一些规范化的操作程式?

马东:谁能把《奇葩说》凝固成一个节目模式,我便挺佩服他,因为《奇葩说》目前仍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不太相信节目模式,世界上所有经典节目的模式,大多是节目成功之后的总结,而非制作之初既有的设计。所以,我制作的节目最初都没有现成的模式,我更愿意自己去尝试,我相信节目的魅力会在尝试的过程中产生。

《综艺》:互联网自制的希望在于什么?

马东:互联网自制的希望寄托在创作者身上。不论是新媒体出身,还是传媒人“下海”,要注重创作,而不是跟风制作。同时,要创造和形成一个保护创新和鼓励创新的环境和生态。

《综艺》:首席内容官的身份给你制作节目带来了哪些变化?

马东:这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每天都有新鲜的故事、新鲜的话语、新鲜的信息量,同时也带给我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式。乔布斯曾说,过程即奖励。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挺满足的。作为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要从爱奇艺整个平台角度去思考,但我也绝不会放弃在一线感受节目脉动以及和受众直接接触的机会。

猜你喜欢
马东高晓松奇葩
捐 款
“空中奇葩”验证机
Multiple solutions and hysteresis in the flows driven by surface with antisymmetric velocity profile∗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友情
马东生 作品
奇葩少年欢乐多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找个理由帮朋友
《奇葩说》奇葩乐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