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2015-05-30 10:48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斑羚彩虹记叙文

描写是记叙文主要的表现方法之一。

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环境和人物,所以描写就可以分成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这一期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环境描写。

记叙文当中,常常会出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那么,环境和地点有什么不同呢?

地点往往是一个单一的、具体的地名,一个准确的地方。比如“南昌市”“人民公园”“学校图书馆”等等,都是具体的地点,而环境就不同了。

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环境就比较复杂了,不是一个单一的地名,也不是某一个地方,而是指那些对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

于是,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简单地说,自然环境一般是指物,社会环境主要是指人。

具体来说,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社会环境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虽然写环境也要写到地点,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地点”,所以在写记叙文时,对环境的描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什么是环境描写?

所谓环境描写,就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因为人物的活动、故事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正如茅盾先生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

因为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环境描写又可以分成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主要以描写风景和风物为主;对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要努力画好“风俗画”,写出时代特色。所以有的书上,就把文章中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称作“典型环境”。因此在写记叙文时,对环境的描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本期介绍的是自然环境描写。

在写记叙文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产生以下一些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白杨礼赞》)

文章的第一段就交代了自然环境,让读者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美做好了铺垫。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

(《社戏》)

这句话虽然简短,同样起到交代地点、点明环境和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作用,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2.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心情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故乡》)

文章一开头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药》,有多处环境描写,的确起到了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

○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的馒头。

○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特别是文章结尾的描写,更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社会的悲哀。虽然时令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些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3.表达主人公的心情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芦花荡》)

这段描写,就很好地烘托了那个“老头子”消灭“鬼子”以后的心情,还有那个“女孩子”的赞赏之情。

4.刻画人物形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

这段文字,把少年“闰土”的形象刻画得深刻逼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对比后文那个麻木的“闰土”,做好了鲜明有力的铺垫。

5.表现人物性格

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

(《智取生辰纲》)

这些描写,就突出了杨志担心出事、希望早日了却这桩差事的性格。

另外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斑羚群又骚动起来。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斑羚凝望着彩虹,有一头灰黑色的母斑羚举步向彩虹走去,神情恍惚,似乎已经进入某种幻觉状态。也许,它们确实因为神经高度紧张而误以为那道虚幻的彩虹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桥,可以通向生的彼岸。

(《斑羚飞渡》)

这是写斑羚羊群在猎人的追捕下陷入绝境时,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把“彩虹”比喻为“天桥”,形象生动地描绘渲染了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接下来才有“飞渡”的情节。

总之,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很多,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让你所记叙的事件真实可信,让你所描写的人物性格鲜明。

下一期,给大家介绍社会环境描写。

(花果山讲坛)

猜你喜欢
斑羚彩虹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爱是永恒的主题——读《斑羚飞渡》有感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为什么雨后会有彩虹?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