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晓春遣词造句

2015-05-30 10:48若若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晶格矢量电脑

若若

3月6日,缪晓春的个展“遣词造句”在阿拉里奥画廊上海空间开幕,画廊位于上海最具文艺气息的衡山路附近,空间不大却很精致,有意思的是,缪晓春的一幅长宽均为8米的作品《死亡胜利》被分为64小块,分成两个部分安置在画廊的两层楼的墙面上。在展出的新作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上的转变,那就是对绘画的强调,用属于缪晓春的独特的方式。

技术的迷恋

每一个时期,缪晓春都会选择一种媒介来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法。上世纪80年代,从南京大学德语系毕业的缪晓春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硕士研究生,主修中国现代美术史,从那时起直到远赴德国深造前,缪晓春创作了许多油画,抽象风格和浓厚的颜色对比让画面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可以说,绘画是缪晓春艺术创作的一个起点。

后来,缪晓春来到了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学习造型艺术,之后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从德国学习时起这10年间他主要创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无论是那些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的文人士大夫雕像系列作品,还是后来那些表现中国城镇在飞速发展中发生变化的作品,艺术家都在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口吻诉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和纪实性质的摄影不同的是,缪晓春在后来转向的新媒体艺术中,创造了一个充满了想象色彩的虚拟世界。虽然实际创作比较晚,但是缪晓春对这种新媒介的关注则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当时他还在卡塞尔美术学院上学,在那年的文献展中,他看到了威廉·肯特里奇的两部动画作品,很是感动,那时他就在想,未来有一天他也会用动画的方式创作作品,这次经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伏笔。

1999年以后,缪晓春回到央美在摄影工作室做教师,他开始使用苹果电脑,此时摄影技术也已经快速地由胶片转入数码时代。对技术的迷恋,让缪晓春后来开始对电脑三维软件感兴趣,三维软件的造型能力让他看到了艺术无限的可能性,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双拳可以变四手了”。刚开始他先是将电脑制作的影像和摄影作品结合,2005年,他租了一间工作室并雇了几个助手,开始用电脑制作取材于米开朗琪罗壁画的三维模型,花了一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第一个完全用电脑三维软件创作的作品《虚拟最后审判》,在作品展出大获成功后,缪晓春又陆续创作了《H2O》、《坐井观天》等系列作品。在一个个自己亲手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缪晓春感到了技术的力量,他就像一个导演,调动成千上百个人物,可以凭想象构建无数的场景,就连影像的精细度也可以通过软件的渲染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后来回忆说,电脑和软件就是他的兴奋剂,驱使他不断地创作,让他有了“超常的发挥”。

“算法绘画”

技术的发展远没有尽头,但是缪晓春并没有就此沉迷于技术本身,他开始重新思考电脑软件对绘画产生的影响,而此时他的绘画作品已经和其上世纪80年代的传统架上绘画有了明显的不同,因为他已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边界。2010年,他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办法,那就是先用电脑三维软件处理造型,之后引入刻字机,把矢量文件刻在刻字纸上,之后把刻字纸贴在画布上,然后在刻字纸的辅助下手工绘画。用他的话描述,那就是“造型人物被大大简化,绘画具有了某种独特的秩序感。笔触轻松,物象的边缘犀利分明”。这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数字技术对图像的处理和手工绘画结合,缪晓春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画面风格。对此王春辰对这种绘画方式下了一个定义,称之为“算法绘画”,在他看来,这个命名背后意味着“数字技术以来关于绘画变革的一次进展,它的意义不局限于绘画的自我构成获得解放和突破,而重要的是它将人脑与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功能结合了起来,实现了人机互动和结合”。

于是就有了这次在阿拉里奥的展览,除了一件视频作品,其余展出的绘画作品全都是缪晓春通过“算法绘画”创作的作品,这也是他二十余年后对“绘画”的重新回归,这种回归同时带有创造性的色彩。许多作品如果从远距离观看,那规整的造型和泾渭分明的色彩也许会让观众误认为这还是艺术家之前擅长的完全用数字技术创作的新媒体作品,如果走近来看,你会发现手工绘画的细节就隐藏在这些作品中,这种奇特的视觉效果是之前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单一的数字影像无法比拟的。

色彩的狂欢

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幅长宽都是8米的画格外引人注意,它被分为64个小块,由于空间所限被分为两部分在两层楼分别展示,这就是取材于布鲁盖尔原画的《死亡胜利》。通过运用电脑三维软件,缪晓春对软件中的色彩通道非常感兴趣,通道的存在是为了便于区分各种模型而赋予每个模型不同的颜色,在他眼中,这些颜色“五彩斑斓,狂野异常,很有野兽派的味道,一如马蒂斯的剪纸,但又复杂得多、精确得多”。对颜色敏锐的捕捉,缪曉春借助刻字机和刻字纸,把通过计算得出的色彩以分块的方式平涂在画布上,他把这种作画方式戏称作“电脑野兽派”。出于对色彩的热衷,缪晓春以不同的色调和不同的尺幅画了同样的几张作品,先是两张3m×4m的作品,再后来就是这张如壁画一般的8m×8m的作品。

和布鲁盖尔原画阴郁的风格不同的是,这幅《死亡胜利》里密密麻麻的骷髅和人类以五颜六色小色块的方式堆积在一起,已经没有了压抑和负面的情绪。这是缪晓春的习惯风格,即对艺术史中的经典画作进行挪用,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再还原到自己的创作中,此时画面背后的含义已经被解构,独立的叙事被消解之后成为了一个个碎片,散落在画布中,经过电脑的处理形成了全新的画面,意义也随之改变。而在这幅以软件色彩通道取得灵感的画作中,色彩的对比和以此具有的强烈张力成为了表现的重点,也被缪晓春形容为“色彩的狂欢”。在原画的场景中,缪晓春增添了三个人物—导演兼摄影师、录音师和场记,也让画面叙事变成了电影的拍摄。有意思的是,这仿佛也在暗示了艺术家在此的作用,他就像一名电影导演,通过演员、灯光、摄影等各个方面的调度,最终把一部经典剧拍成自己的版本。

电脑的顶礼膜拜

除了色彩通道,三维软件中的矢量线和晶格状变形也成为了缪晓春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于是就有了“绝对素描”这个系列。缪晓春发现,通过软件计算出的矢量线是构图的基础,它们可以确定形体、色彩和明暗的边界;同时,三维模型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人物还原成立体空间中的晶格,这种立体透视的视角是只有通过软件计算才能得到的,而晶格的变形又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点像基因突变。于是从2010年开始,缪晓春用矢量线画了一部分布面素描,他在三维软件里把人物的姿势摆好,然后用变形的方式将人物变成晶格状,把晶格状的外轮廓渲染成矢量线,之后用刻字机把矢量线刻在即时贴上,在用转移膜贴到画布上去,揭开一块即时贴,他就用油性笔顺着即时贴的边缘勾画出来。有意思的是,这里面被晶格化人物原型都来自缪晓春自己,但是人物的面貌已经被去掉,留下的只是密密麻麻的晶格线条重叠在一起。缪晓春说,这个系列“几乎就是对电脑思考能力的顶礼膜拜”。

此外,缪晓春也通过这种对人体一览无余的透视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那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身体可以被各种仪器扫描、审视,一览无余,在这种高度透明的背景下,人的灵魂还是一如既往地复杂,捉摸不透,这正是任何高科技仪器无法企及的地方。

缪晓春曾说,无论是徒手作画还是电脑技术,单个而论自己并不属于最优秀的那一类,也许自己的唯一的优势就在于“能抓住两者相遇时擦出的那一点点火花”。通过数码技术和绘画的结合,缪晓春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法,遣词造句般地构筑了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世界,告诉人们艺术的视野可以有多么广阔。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艺术家同名画册《缪晓春》)

猜你喜欢
晶格矢量电脑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矢量三角形法的应用
非线性光学晶格中的梯度流方法
一个新非线性可积晶格族和它们的可积辛映射
基于矢量最优估计的稳健测向方法
一族拉克斯可积晶格方程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三角形法则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