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

2015-05-30 00:16曾玉莹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新形势马克思主义

曾玉莹

【摘要】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而使其政治素质得到提升。现代社会专业人才结构需求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的单一等问题使得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步入困境,对其进行探究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 马克思主义 政治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63-02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培养优秀政治人才。本文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特征表现和成因,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就国内范围而言,对于信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以信仰本质为出发点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工作,比如对信仰内容以及功能意义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在以信仰内涵以及其作用分析为切入点进行的信仰教育必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科学性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换,国内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热度也在进一步上升,取得的研究成果呈现明显的增加,涉及到的学科也有所增多。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信仰多元化发展趋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信仰方面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德为首的西方国家以宗教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其中有一些成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还是很值得借鉴的,另一类是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从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的不同来看,西方国家信仰教育研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是西方国家人民的心灵和精神寄托。而前苏联的信仰教育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主要是由于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国外的信仰教育不能在简单意义上与国内信仰教育进行比较,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借鉴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应对其加以利用。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客观上的弱化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客观上的弱化主要表现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结构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高校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更偏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降低了对学生精神层次方面的引导,使得大学生思想上更具功利性,由此在客观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弱化,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给信仰教育的开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既定目标的偏离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根本目标应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灌输使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更为坚定,从而树立起对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对党以及国家政府的信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然而当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多了一把衡量标尺,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文化的掌握定性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程度,导致了信仰教育的“分数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名存实亡。

3.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

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授课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自身理论素质的缺陷导致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并习惯于采用感性言论抒发自身思想情绪和观念,容易给高校大学生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4.教育载体单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的单一主要表现为高校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大多采用组织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的阅读和学习的方式,对于网络载体以及新媒体的运用程度较低,无疑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缺乏相应的活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大大降低。

三、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危机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危机的原因来自由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多个方面,首先当前的社会主义运用处于低潮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人员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措施和失误进行正确的认识,把其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弊端,直接造成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使当代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疑虑。其次,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以及文化渗透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文化的渗透会给建设初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冲击。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及原则

1.教育目标

高校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对于该目标的实现应注重的是大学生高度理论自觉性的培养、实践品格的培养、群众根基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对于理论自觉性来说,其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并在其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运用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进而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度理论自觉性,最终通过对其实践品格以及群众根基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推动党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教育原则

(1)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主要是指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应坚定不移的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向、主要内容以及教育侧重点做出合理恰当的选择,该原则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根本原则,在对该原则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主导性和宽容性的结合、与自主性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价值判断,主动的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张力性原则

张力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应保持其内部动态之间的平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其内部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张力、已知与未知张力等,应对其进行正确的把握从而实现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和谐。在对张力性原则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正确把握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张力辩证关系,在张力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结合,即在增强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培养起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情感。

(3)渗透性原则

人类思想的形成受到横向(社会心理活动)以及纵向(质变及量变)的影响,而信仰的形成亦是如此,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应重点注意其次序上的渐进,充分依据发展需求及高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熏陶、感染和教育,以此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巩固。

当代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校园气氛以及家庭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形成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反复过程组成的,所以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应充分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影响渗透,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自由发展——自觉发展——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黄生,浅谈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3):20-21

[2]焦勇,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0-83

[3]黄国琴,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10(3):55-57

[4]畅军亮,西方宗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3):20-24

[5]钟利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1):13-15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新形势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