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高效课堂

2015-05-30 04:46李红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李红梅

【摘要】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找准新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点链接点,引导学生理解本部分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体建构起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轻松、深刻,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正确、灵活,这样课堂教学才真正是有效的。

【关键词】垫基础 学方法 促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34-02

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之重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我们教师真可谓都煞费苦心。本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再一次经历了这一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又一次深切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找准新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点链接点,引导学生理解本部分知识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整体建构起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轻松、深刻,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正确、灵活,这样课堂教学才真正是有效的。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垫基础,早孕伏

六年级学习的分数,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还可以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从具体的数的世界转入到抽象的数的世界,是认识上的一次跳跃,自然有一定的困难。解决分数应用问题需要先垫好基础,理解好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一接触分数应注意区分分数的两种意义。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的意义,多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年龄的和老师的年龄的,一样多吗?为什么?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疑惑中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到这样的分数是依附单位“1”而存在的。它代表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是由单位“1”决定的。这为后面解决分数乘除应用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核心,学方法

《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过去那种“抠字眼”的解题训练以及“记公式”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和后继学习。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寻找问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就是问题的骨架。其最基础的数量关系就是“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的具体数量。”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数量关系呢?我注意于两点:

1.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基础。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从整数乘法意义到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这是个重、难点,也是后续学习的直接基础。因此,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解决”。

如设计出示:老师有12颗糖,小明说:我的糖是老师的3倍。小方说:我的糖是老师的,小浩说:我的糖是小明的。他们各有多少颗糖呢?随后由学生各抒几见,有的推想12的3倍是12×3,那么12的就是12×;有的用乘法的意义解释自己的算法,有的用画图诠释自己的答案;……最终学生在类比和图示中豁然开朗,理解发现从求12的3倍到12的,再到求36的都用乘法计算,从而初步感知它们的相通之处,感受当不够一倍应用几分之几表示,感受“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的道理。感受知识的获得只是向前迈了一步,而不是从头学起。

2.依据分数、分数乘法的意义,着手引导学生提炼基本数量关系的方法。即分三步走、找分率句→找单位“1”→找数量关系。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时有整体意识。因为分率依附于单位“1”,找到分率,自然就要思考:“这是谁的几分之几?”而这个“谁”,就是标准量,单位“1”进行理解,提炼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的具体数量”。

3.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也遵循学生知识获取自主的原则,借助方程,和学生已有的分数乘法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的量用未知数“x”表示出来,很容易解答。一节课后,学生再据除法的意义很容易就领悟了“单位1的量=具体数量÷对应分率”来解决。当学生自主采用了除法和列方程两种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区别?从而明确要先找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促深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类比

在练习中,有机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去理解分数乘除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从而发现知识共同的本质属性,进一步及时将新知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思考的负担,从中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比较

学习了分数乘、除应用问题时,还应注意对几种不同形式的问题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这可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组练习,将求分率,求标准量,求比较量的习题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寻求正确解法的同时,渗透比较思想,对应思想。

在经历了又一次的教学历程后,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难不可怕,怕的是不得法!一节课不可能解决多个重、难点。唯有我们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意识、策略,要有瞻前顾后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点有面,有轻有重,有舍有取……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富有实效。也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有效的创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