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层应用

2015-05-30 21:03陈小动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董仲舒儒家思想儒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会不同。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那么,在史料教学目标的应用上如何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呢?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渐进性: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在上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精心选用史料在高一和高三两个年级给学生同一主题,采用难易不同材料,当时我主要围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为主题设计两个问题:(1)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有哪些主要观点?(2)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第一问既是难点又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材料的难易度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很關键,考虑到高一和高三两个年级的学情不同,再展示董仲舒思想观点的史料。我在两个年级分别是这样做的:

高一年级讲课时出示的史料: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制造人,人应按照天的意志来行动,国君如果实行暴政,上天会以灾害来警告。如果国君不知悔改,上天就会使其失去统治地位。

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间,人民应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无条件去做。

董仲舒认为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可以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

教师首先借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史海无涯,大家要获取更多的历史资源,百度百科也是收集史料的方法。进而提问:上述史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学生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三则材料分别包括以下观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

高三年级讲课时出示的史料: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李斯列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一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教师根据材料带领学生先解析史料内容,因为古文要做到逐句过关,讲清细节。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

(2)提问: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教师最后归纳总结:①三则材料分别包括以下观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成为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董仲舒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他改造了儒家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上面是在我在两个年级通过分层分别使用难易不同的史料却收到异曲同工之妙。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陈小动,高中历史教师,就职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光明中学。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董仲舒儒家思想儒学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