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2015-05-30 10:48熊澄宇
对外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创意设计演艺文化产业

熊澄宇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主席在不同的外交场合,清晰地阐述了一带一路的概念范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整体。

习主席说,“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近30亿人口”,“畅通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大洋洲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

由此理解,“一带一路”时空坐标宏大。时间上以古代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脉络梳理,可以从汉唐、宋元、明清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拓展到21世纪的当代和创新未来;空间上以中国为中心,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北、西、南三个方向辐射,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与大西洋联通,海陆两路在开罗汇合。至此,“一带一路”将非洲、欧洲、大洋洲与亚洲融为一体。

此前,媒体曾报道关于海上丝路联合申遗的消息,涉及古代航路、港口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不同概念。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上丝路申遗、古代航路或港口贸易是交叉但不尽相同的概念。申遗重在文化遗产的遗存与保护,古代航路和港口贸易重在客货运输和贸易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融文化和经济于一体的社会概念。

中国领导人今天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重大国策,包含着传承历史遗产、开展文明互鉴、实现经贸合作、创新世界秩序等多方面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本文将结合笔者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产业规划,谈谈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直接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繁盛时期的宋元海上丝绸之路为例,当时中国沿海七个省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香料、手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既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差异,又通过贸易形式实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要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中华文化复兴的创新未来之路,文化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加强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节点地区和城市历史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国际交流频繁,经贸基础扎实,合作空间广阔,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建议在国务院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跨部委和跨区域的联动机制,编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战略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节点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一、战略目标

将文化产业发展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战略布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推动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在扩大经贸合作,密切人文交流,促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内涵,将我国沿海地区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文化创新带、交流先行区、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稳定器。

文化创新带。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意能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一批文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特色文化产品,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成为国家文化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交流先行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更加健全,文化在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与相关国家友好往来、互惠合作的交流基础和民意基础不断夯实,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人文交流的重要廊道。

经济增长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相关产业升级,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型产业,推动沿线地区成为国内新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稳定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领域的互联互通和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不同民族、宗教、国家之间的理解、互信和团结日益增强,为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描绘出惠及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文化新版图。

二、战略布局

(一)规划布局重点区域

根据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历史渊源、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确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东线以山东、江苏、浙江为重点;中线以福建、广东为重点;西线以海南、广西为重点。通过沿海大城市及重点港口城市为依托,发挥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等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支持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区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与东盟、亚太、阿拉伯、欧洲经济圈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合作能力,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大系统。

(二)发挥节点城市作用

发挥主要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突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城镇,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高地,辐射带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沿海有关节点城市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及丝绸之路港口群建设,加强跨省联动,发挥地域、产业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支持大连、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广州、汕头、深圳、湛江、北海、海口、三亚等重要港口城市发挥技术、人才、交通、资金等方面优势,建设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和游客集散中心,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三)建设特色文化园区

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支持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竹器、刺绣等手工艺文化产业项目升级改造,建设特色文化园区。加强民族工艺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开发、演艺剧目制作、特色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品转化和特色文化品牌推广。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沿海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重点文化产业门类,规划建设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实施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带动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依托国家数字内容贸易服务平台,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实施海丝文化的数字化内容建设工程,丰富丝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三、发展重点领域

(一)文化旅游

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历史文化名城及各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开发,科学编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系列品牌,建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布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验消费场所,打造差异化的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名村,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的转化。鼓励旅游资源与演艺娱乐、影视整合,通过文化创意改造提升现有的各类文化旅游基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演艺娱乐

依托丝路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国际化演艺精品。创建特色丝绸之路演艺品牌,融合科技手段创新产品形式,丰富演艺娱乐产品体系,延伸演艺产业链,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演艺娱乐行业发展壮大。布局一批具有丝绸之路元素、地方特色的演艺精品和演艺娱乐场所。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演出设施体系,形成若干丝绸之路演艺精品汇集、集聚效应明显的演艺娱乐特色产业集聚区。

(三)工艺美术

进一步增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力度,坚持师徒传承与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推进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深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民族文化元素,开发特色文化用品、工艺品和旅游商品,加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产业化、精品化道路。推进工艺美术行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丝绸之路特色工艺美术企业。依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量身打造民俗文化园或民俗文化展示厅,采用灵活互动的方法全方位诠释丝绸之路民俗文化及产品,增强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创意设计

促进海丝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加强创意设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对接,推动创意设计成果转化,提升各类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实施“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促进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产品创意设计和制作生产。营造创意设计氛围,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提高特色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重视青年设计力量,探索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共同搭建相关平台,促进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青年人才的交流与沟通,推进建立青年设计人才交流框架和机构。

四、加强区域合作

(一)国内区域合作

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文化资源状况,坚持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加强沿线地区的文化产业分工和协作。积极开放文化市场,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鼓励文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建设相对集中的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发挥现有区域合作框架作用,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整体规划,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推动文化资源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文化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重点突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布局。

国家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对重大问题、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政策的沟通协调,统筹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通过结对帮扶、建立联盟等形式,加强政策互通、相互投资、项目对接,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避免无序竞争。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与地方加强合作,促进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发挥各自优势,带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创意设计和产品研发中心,引导创意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协会、行会、论坛、联盟等民间组织和活动的作用,支持举办相关交流研讨活动,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二)国际区域合作

积极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产业对话,建立、参与政府间国际文化产业领域双边和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促进与沿线各国文化市场相互开放和文化资源整合,提升文化产业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各方互利共赢。充分利用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多边合作机制和国际化会展平台,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支持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搭建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优秀文化资源、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

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境外投资、营销渠道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在沿线各国开展项目推介、产品展销、投资合作,重点扶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工艺美术、网络文化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强对外文化贸易信息服务,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的作用,协助企业了解和分析沿线各国文化市场动态和文化产业政策信息,拓展境外营销网络和渠道。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它最初因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质贸易而兴盛,随后日益成为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科技、宗教等各方面交流的通道,因此具有文化产业的天然基因。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如何将历史文化遗产与今天现实的文明互鉴、经贸合作以及创新未来的需求结合起来,是落实一带一路和文化强国两大国家战略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演艺文化产业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甜甜圈
月满中秋
大树
宇宙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