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发展提升竞争力

2015-05-30 10:48
纺织服装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纺纱纺织原料

转型自动化,盘活资产

2013年欢庆60周年的东和纺织成立于1953年,现已迈入第62个年头,曾有过风光荣景,也经历景气不佳又遇上工厂大火的艰困时期。然而,在前董事长郑荣升的坚持下,东和纺织开始投资自动化设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慢慢挺了过来,成功成为纺织纱线先进生产企业。

总部设于台北的东和纺织,1989年为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在台南麻豆购地约61500坪,兴建纺纱厂房及装机,1990年开始投产,建立高度自动化的纺纱厂。现任董事长蔡淑樱表示,20年前东和纺织砸下重金兴建麻豆厂,当时让来访的日本厂商大吃一惊,也展现出东和纺织转型的坚毅决心。

在台湾,东和纺织麻豆厂的纺纱设备堪称最先进,且自动化程度也相当高,麻豆厂占地约20000坪,其余40000坪左右则留为未来发展之用,目前该厂设备生产规模达6万多锭;仁德厂则因东南亚纺织业的崛起,竞争剧增而获利表现不佳,因此于2001年关闭,开始进行企业转型及资产运作,东和纺织转将土地租赁给零售商等使用,充分盘活了企业资产。

根留台湾,创造就业机会

面对大环境变迁,台湾许多纺纱相关业者纷纷到东南亚国家设厂。蔡淑樱认为,纺纱原料及制造费用大致是固定的,企业迁移到东南亚等国建厂,考虑的是人力成本与市场利基。台湾目前纺织业平均工资每月约为新台币25000元,而东南亚国家则约为5000~6000元,尽管东南亚薪资有日渐增加趋势,如何以其他方式来弥补台湾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薪资的差距,是东和纺织努力的方向。

台湾和大陆的纺织企业都开始“走出去”了,为什么东和纺织仍选择留在台湾?蔡淑樱坚定地说:“这是一种使命感。东和要集结所有人员的智慧,一起努力来补足薪资差距,让员工免于背井离乡,也为台湾创造就业机会。”简单来说,想要在台湾继续延续历史,东和纺织不但要取长补短,更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从而提升竞争力。

制度管理、产品差异化、策略联盟三招并举

纺纱生产基本是由人力、原料及生产设备所组成,为了完成企业“使命感”,蔡淑樱致力将这三者做最好的组合,以达最大效益,创造附加价值。对此,蔡淑樱强调“制度”管理,而非以“人”来管理。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与其一对一指导(可能面临人员离职与经验流失的窘况),不如将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都建文件并纳入数据库,工作人员可直接从云端获取相关数据来学习,通过制度更新与不断改善,有效节省时间与成本。“不快速改变会跟不上时代,提高效率就是降低成本。” 蔡淑樱认为。此外,东和纺织的原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不仅有原料团队精准掌控原料成本,更有汇率小组紧盯国际发展情势,随时掌握汇率变化,因为“没有成本浪费的空间了”。

除了打造人力、原料与设备的最佳组合外,东和纺织极力钻研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即特殊纱的创新研发,在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同时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负责特殊纱推广的郑博仁特助表示,防守方面,原料成本控制及人才运用是持续努力的方向;进攻方面,不能单纯考虑上下游关系,而要以策略联盟的宏观角度思考如何依照品牌商的需求,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再者,设备投资也是必需的,唯有做出好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才能满足客户需求、赢得信赖。

郑博仁表示,台湾与日本纺织业者各有优劣势,相较于日本厂商,台湾厂商想法快,可以互补,加上与日本的渊源深远,东和纺织与日商合作关系密切,因此与日商策略联盟关系深厚。同时,蔡淑樱补充:“无论如何,与日本、法国等厂商的策略联盟关系,必须建立在诚信、务实、创新及互利的核心理念上。”对东和纺织而言,只要是公司造成的问题一定负责到底,这样的信念与负责任的态度是对合作伙伴的承诺。

改变,才能跟上时代变化

不快速改变是无法跟上时代的!对于发展已有62年历史的老公司来说,制度与思想上的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面临旧有思想的局限:为什么以前可以,现在要改变?

过去,東和纺织都先聚焦于上游原料端,之后才考虑下游消费端,但郑博仁强调,为了拓广公司的视野,必须做出差异化产品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现在公司的思考逻辑转变为以消费端向原料端推演,也就是要先了解客户要什么(品牌商需求与市场趋势)。“台湾原料取得方便且多样化,所以纺纱业者应该要做的是差异化,而不是拼量的价格厮杀,以目前东和纺织的条件来看,最适合生产特殊纱。” 郑博仁说。

此外,蔡淑樱认为,欲开发新客户或进入新市场,就要化被动为主动,帮客户预先想到、准备好未来终端市场上可能需要的产品,而创新则是重要的一环,“在公司既有产品上去做搭配与组合,就是创新。” 郑博仁也补充:“若是台湾纺织企业不改变、不创新,那么10年、20年后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便会取代台湾。”他认为,制度管理与思维转变才是台湾纺织相关业者的突破点,唯有创新研发才能进一步开拓市场!

东和纺织除努力降低成本、盘活现有资产让财务稳定经营外,另一项创新就是推动节能省电方案,降低高自动化设备带来的高耗电成本,蔡淑樱自豪地说:“我们投资了新台币2000多万元在麻豆厂建立太阳能再生能源装置,不仅为公司省下不少电费开销,还可以把产生的电力卖给台电!与其等政府开发替代能源,我们自己先身体力行。”

开源节流并重,研发特殊纱

为打破所谓“夕阳产业”的框架,东和纺织致力开发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纱线,郑博仁强调,一般企业的盲点在着重于不断节流(节省成本),而非开源(开发新产品),“一般而言,3~6月为短纤旺季,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一般纱种业绩呈现衰退,唯有特殊纱才有出路。”东和纺织的多样化产品主要有一般性纤维产品和功能性纤维产品两大系列。一般性纤维产品有:纯棉系列精梳纱、混纺T/C系列纱、纯棉及混纺竹节纱、T100%系列纱;功能性纤维产品有:超细亚克力纤维、抗菌消臭系列纤维、环保调温纤维、鲛鱼油纤维、天然细羊毛、海藻纤维混纺纱等,备受国内外市场肯定,更长期与日本、欧美等知名原料大厂合作,并借由日本厂商技术指导,开发优质功能性纱线。

然而,提供多样化产品的背后一定有其默默耕耘、苦干实做的故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地小量试样,尤其是混纺时会出现不同原料、条件设定、物性变化问题等各类新的挑战,各纤维间搭配比例须不断调整,才能研制出符合客户需求的纱线。

质量,东和人的坚持与保证

东和纺织研发的产品多元丰富,为了提升纱线质量,擦亮公司招牌,东和纺织毫不吝啬投资机械设备,麻豆厂张嘉亨协理表示,今年年中预计新增8000锭的紧密纱(低毛羽率)生产,此外,今年厂房更新增单染专用生产线,量化生产4种原料以上的混纺纱,展现未来东和纺织单染能力的优势。目前东和纺织主要推广美丽诺羊毛混纺纱(羊毛与亚克力纤维混纺)、内衣用纱线及超细亚克力纱。

因为蔡淑樱坚持做好质量管控,麻豆厂上上下下无不准确落实,东和纺织不仅大手笔添购自动化设备,更采用MillMaster等质量监控系统,品管人员及主管可在线监看并作质量判定,再加上人员定期查核等方式来为产品质量把关,“不要到了客户那儿才发现有不良品。”这是蔡淑樱坚持的原则、对客户的保证。

逆境中求生存,政产学应加强合作

由于区域经济自由贸易盛行,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及中韩自由贸易协议等,对台湾纺织业皆有不小的冲击。蔡淑樱坦言,TPP的“从纱开始yarn-forward”原产地规定将是台湾纺纱业的一大挑战,究竟台湾能否加入,前景未明,使得包括东和纺织在内的纺纱企业都相当忧心,因此,目前唯一生存方式就是努力开发差异化产品,不仅要能抓住市场趋势、满足客户需求,也要运用策略联盟来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并整合上中下游,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国际竞争排山倒海而来,台湾本土通才多、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題,使得人才断层、普遍缺工成为台湾纺织业的隐忧,单枪匹马以求生存的模式已不适用,团队合作才是当务之急。为了不让台湾企业不断出走,人才培育应从学校教育开始,借由政府的协助及企业、学校的支持,方有可能实现,亟须政府正视。

不断改善,止于至善

东和纺织在蔡淑樱领导下,本着“诚信、务实、创新、互利”的核心理念,追求人力、原料与生产设备的最佳调适与组合,借由丰田Toyota管理的精神与方法,不断改善管理、追求附加价值的提升。除了讲求团队精神,并激励团队自主,化被动为主动,东和纺织还处处为客户着想,主动研发未来市场需求产品,以负责任与诚信建立长期的策略伙伴关系,在纺纱业界打下屹立不倒的坚实基础,做出差异化的傲人成绩,提升了竞争力,也让东和纺织下一个60年有优异的起步。

猜你喜欢
纺纱纺织原料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贫血
严把原料采购关,才是对养殖负责
纺纱设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发热纤维/棉/黏胶多组分喷气纺纱线的开发
新型纺纱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发展
烘焙原料简易“识”
以铁泥为原料合成Fe2O3 并制备LiFePO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