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的关键词

2015-05-30 10:48韩松落
环球人物 2015年19期
关键词:道士下山师父

韩松落

看《道士下山》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疑惑,一直在心里徘徊,小道士何安下,自从下山之后,陆续拜了好几位师父,这样有没有问题呢?看多了武侠小说,对武林中的师徒制度,多少有点了解,师父师父,是师也是父,未必要从一而终,也总得保留一点忠诚,而这部电影里的何安下,却一直在忙着拜师父,尽管他每次拜新师父时,前任师父已经去世了,但这样倒头就拜,还是让人有点不安。

《道士下山》的关键词就是“师父”,原著作者徐皓峰的武侠小说关键词,也是“师父”。尽管从小说到电影,有了许多改动,但“师父”是灵魂人物这一点,却没有被身兼编剧和导演的陈凯歌改掉。“师父”是故事的灵魂,是情节转换的关键,找师父拜师父,在师父那里有所学有所得,是故事的核心推动力。

徐皓峰的小说,放在一起,就是一部蔚为壮观的“师父史”,主角的行动,汇成一句话,就是找师父或成为师父。《逝去的武林》是师父的故事,《大成若缺》《国术馆》是师父的故事,短篇小说《师父》更是师父的故事,他担任编剧的《一代宗师》也是师父的故事。这师父可能是一个传授技艺的人,也可能是传递某种信念的人,甚至有可能是流经我们生命的一切人和事。师父影响着那些懵懂少年,点醒他们,提醒他们“初心”所在,让他们沿着一个方向执着地走下去,去经历、去观察,投身生命中的一切爱与痛,直到他们自己成为师父。

“师父”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在这荒莽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没有主见的孤儿,就像一出生就被扔在道观门口的何安下,人生懵懵懂懂,需要一剂定魂药、一根定海神针。师父担当的,就是这个任务。《逝去的武林》中,徐皓峰说:“拜师傅,就是在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

师父仅仅是师父吗?从师父那里接受到的,仅仅是一点技艺一点主见吗?不。师父还是生命体验的延续者和历史记忆的传递者。徐皓峰曾说:“武术学的并不仅仅是武术、技法,还包括武德。武术其实是把几千年中国人的道德文化进行了高度提炼。习武之人相当于黑白两道之间的灰色,对下保护民间秩序,对上沟通社会名流。武人的自处之道就是对外不受辱,对内不自欺,有自尊。”武术界的师徒制度,其实是中国人特有的历史记忆传递方式,甚至类似于一种宗教制度,所以“武侠的魅力之一,是里头有中国人的样子”。

在《道士下山》中,是那些师父们,让何安下再度上山,真正成为何安下。而看电影的人,还在找师父的奇幻漂流中。这个动机,驱使我们走下去,穿山过海,和師父相会,或者和成为师父的自己相会,就像俄罗斯女作家茨维塔耶娃的那首诗:“我将迟到,为我们已约好的相会/当我到达,我的头发将会变灰/是的,我将被攫夺/在春天,而你赋予的希望也太高了/我将带着这种苦痛行走,年复一年/穿过群山,或与之相等的广场、城镇/我将行走,在灵魂和双手之上,无需颤栗。”

猜你喜欢
道士下山师父
A New Way of Dao
双下山
下山记
小猴下山
《道士下山》
师父穿越啦
小猴下山
倒霉的师父
一顶神奇的道士帽
云山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