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游子·故乡

2015-05-30 10:48王勇赵恒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童年游子故乡

王勇 赵恒平

《松的香》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凝练而质朴的文字,表达对往事的追忆,对故乡的眷恋。“我”把所有的情愫都寄托在松香和马尾松里。那么,在这背后,“我”要寄托哪些情愫,我们又该如何去解读这些情愫呢?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三个关键词:童年、游子、故乡。

童年:松香是“我”童年记忆的一份承载物,“我”因为喜欢松香的味道而零距离接触松香:“我禁不住那芬芳的诱惑,伸出自己的无名指蘸了一滴眼泪。眼泪在我的手指上晶莹了许多日子。”“我”由香味而动心,由动心而接触。文章没有对这次接触的感受直接陈说,只说“眼泪在我的手指上晶莹了许多日子”。“晶莹”是描绘松香的色泽,也是理解“我”感情的外化词语。松香,是“我”童年生活的一份美好记忆和温情回忆。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有一种对过去经历美化提炼的习惯,即对过去的经历,在历经时间的筛选后,会自动存放下那些温情而美好的记忆和情愫。这种儿时的快乐事件随着时间的积淀、情感的美化,已经变成一份唯美的情愫。

游子:从文章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我”是一个离开家乡的成年游子,在异乡有了新的住处,现在为了生活又在各地行走。文章尽管未直接写出“我”的境况,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得知,“我”在异乡的打拼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要想回到童年,回到故乡,就只能够像马尾松那样做“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我”无力让自己回去,于是对故乡的马尾松有一种艳羡的情感。马尾松的矮小,本是一种生理上的不足,却被“我”故意美化。这艳羡和美化的背后,恰恰是“我”对自己游子身份、游子生活的刻意强调。

故乡:对故乡的记忆和眷恋,是中国文学作品里常见的写作题材。在写作中,有一个通行的做法,那就是摒弃直接抒情,采用借物寄托的方式。在文章中,“我”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寄托在故乡的松香和马尾松上。为了让读者读出含蓄表达背后的情愫,文章特意用小兴安岭“高耸的红松”,花园里被人工精心照料的松树,来和故乡的马尾松对比。如果只从外形上比较,前面两种松树更能够激发起我们的美好感情,只是故乡那“矮小”的马尾松作为物的形体特征已经弱化,而直接进入“我”的情感世界。所以,无论是高耸的红松,还是被精心照料的松树,都只能够以客观的外化方式存在,与“我”的情感不能够发生任何碰撞和对接,故乡那矮小的马尾松和它散发出的香味,才是“我”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故乡记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在写作中,以松香的味道、故乡的马尾松为情感的寄托体,把“我”的思乡情愫寄托其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猜你喜欢
童年游子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潮细胞
游子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