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考诗词曲阅读新题型模拟演练

2015-05-30 10:48陈暄和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骊山黄河水景象

陈暄和

【题型一·比较阅读】

例1.

【甲】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乙】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分析【乙】曲中“聚”“怒”两字妙处。

2.【甲】曲中划线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甲】【乙】曲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2.

【甲】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乙】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4.【甲】词的上片描绘了什么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甲】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人生感悟?

6.根据【甲】、【乙】词,分析诗人形象。

【题型二·链接课文】

例1.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7.这首小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8.联系所学课文吴均《与朱元思书》,分析本诗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

【题型三·时事纵横】

例1.

【甲】

论诗(其二)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乙】

论诗(其三)

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

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说短长。

9.【甲】诗体现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什么愿望与主张?

10.【乙】诗首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11.在李克强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屡屡提到。如: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新文化;要使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这些无不体现出总理对我国人民大胆创新的期望。

联系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根据【甲】诗,说说你对经典诗词与文化创新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本是无生命的,“如怒”赋予黄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怒”字写出了黄河水的波涛汹涌。

2.描写了骊山周围荒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慨万千的心情。

3.【甲】曲: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表现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悲叹。

【乙】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4.作者描绘了一幅自然明丽、清新淡雅的风景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与对人生的体会。

5.议论。表达出有关人生的哲理:虽身处逆境却应当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6.乐观豁达、不拘小节、随遇而安。

7.作者描绘了日落美好的景象: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露出落日余晖,在苍茫的暮色中,倦飞的鸟儿纷纷归巢,栖息在屋檐下;山风吹拂,晚云漂浮,仿佛是从窗里飘出。

8.这首小诗与课文《与朱元思书》一样,透出一股飘逸出尘的韵味,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展示了诗人闲淡自得的情怀。

9.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创作应超越前人的愿望,表现出文学创作要创新发展的主张。

10.品评文学艺术,要自己看,自己想,只有自己亲见并深刻认识了,才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意见。

11.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历史在发展,文学也要发展,如果文学不发展,那么它就会僵化,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样才能保持住文学的青春与生命。

猜你喜欢
骊山黄河水景象
黄河水是胶体吗
杯中异景
骊山故事
两滴黄河水
骊山:八千年中华典藏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骊山脚下榴花红
骊山
黄河水院在全国大赛中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