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不懂时尚的物理学家不是好诗人

2015-05-30 03:30卢楚函
环球人物 2015年19期
关键词:李淼科普

卢楚函

李淼,摄于2015年4月。

人物简介

李淼,1962年生于江苏。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习,后在美国加州大学等校任职。1999年回国,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导。2013年筹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等。

跟李淼通电话时,他刚跑完10公里回到家,嗓音有些嘶哑,但依旧不失爽朗。《环球人物》记者问他是否因为人到中年,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他哈哈大笑着告诉记者,“第一重要的还是形象,因为老上台,如果有小肚子确实不雅观。你看我的同行在一起开会,拍照片基本全是胖子,全像大厨,不像物理学家。”

如今,写诗歌,开时尚专栏,健身和“人鱼线”充斥着他的生活。如果不是“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这个头衔,人们大概都快忘了李淼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难怪在知乎社区里,有人评论完他在太空研究领域的成就后,不无惋惜地慨叹了一句:“从微博上看,他已经进入了写诗歌的‘歧途。”

做科普,充满文艺范儿

李淼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是同行,研究方向都是宇宙学和超弦理论。

至于专业难度,李淼曾改编电影《大腕》中的台词跟学生调侃:“一定要选最长的文章来看……光看完引言就得一个礼拜,吓死的学生没有100个也有50个,有的是被命题吓的,有的是被定理吓的,你要是被引理吓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所以,我们做超弦的口号是:不求最好但求最长。”

199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3年后,李淼回国了。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他经常在BBS灌水,写了一些关于超弦理论的文章,“其实也不算很科普,还是蛮专业的”。网友的叫好,让他坚持着写了下去,并一发不可收拾。“一年写了几十万字科普。”他不无得意地说。

他的科普文章,大多诙谐生动,充满文艺范儿。在《越弱越暗越美丽》这篇文章中,他从林黛玉弱不禁风的病态美谈起,真正讲的是“引力是世界上最弱的力”。

李淼说自己做科普,没有那种高尚无比的使命感,就是好玩。“科学饱含真正的美,但只有经过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到。科普就是用公众可以接受的办法,尽量把这种美介绍给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

最近,李淼在为新书《〈三体〉中的物理学》做宣传。活动中,国内科幻大牛、《三体》作者刘慈欣对他半是调侃半是夸赞:“李淼和传统科学家差别非常大。连我小说人物都没有李老师帅,也没这么有魅力。李老师是罕见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科学家。”

2014年,李淼在星云奖开幕论坛发表演讲。(李一博 摄)

写诗,是有逻辑的

李淼确实有满满的人文情怀,“读中学时,我会写一点旧体诗词;回国以后在网上写,但多是打油诗。”

2008年,在美国同行、华人教授王云的鼓励下,李淼开始写新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我好像没什么感觉。几个月后,虽然脱不了别人的影响,但我感觉自己还是有天赋的。到了第三年,我开始真正有感觉了,因为开始写出自己的风格了。”

李淼最推崇的三位中国作家分别是海子、王小波和王朔。诗人海子则是李淼写诗的重要启蒙者。“在早期作品中,我受海子影响很深。从2010年底到2013年,我把它说成是唯美时期,因为我追求唯美。2013年到现在,属于比较自由的时期,不再追求一个特定的写作方式了。”

如今,他的微博和豆瓣里,汇集了几百首诗歌作品,涉猎繁多。他写节气,“当冬至的尾巴在北方栖息∕南方的人们忙于烧纸∕打扫庭院,敬神∕整个南方在向自己学习,放低姿态∕阳光正好,桂花也十分配合。”也记录梦境,“没有任何消息,委托一个古代的意象,或者它的现代翻版,在我们之间传递。没有渔汛,桃花,它们被我们毫不费力地遺忘。”描述自己南下广州的经历,“当初掉头向南,一个人,像一块即将开花的石头∕那时树木还四处葱茏,一点不如意也算不得什么,包括无人相送……”

李淼说:“世界上有四个领域最难以欣赏和进入:数学、物理、音乐、诗歌。被普及化的已经不容易,没有被普及化的更难。而普及往往失真。”而他则很有幸进入了两个领域,“诗歌和科学在审美上基本是一致的,虽然它们走的方向不一样,甚至精神都不一样,但它们给人带来的愉悦是一样的。仅从个人来讲,由于我受过数理科学的训练,所以说我的思维方式会不自觉地在写诗里面体现出来,我认为诗是有逻辑的,所以我的诗歌里都是有逻辑的。”

李淼是一个爱尝鲜的人。除了写诗,他还出人意料地进军言情小说界。今年1月,他在韩寒的APP“一个”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小庄的情人节》,故事取材于朋友小庄,讲述30岁女人的情感遭遇。待发表的第二篇小说主角是他的朋友白洁,一个电视记者。

一开始,李淼想写成一个系列“王?薛定谔?丫米处于结婚和离婚的叠加态”,他身边的女性朋友们竞相报名,想成为女主角。但写了一阵子后,他决定暂时不写了。“诗是一个纯语言的东西,你只要有个主题想写,就能写。但小说是非常磨人的,因为你要有框架,有构思,有情节。”

2015年4月,李淼(中)在广州参加《〈三体〉中的物理学》新书发布会。

要做时尚先生

“男人穿衣服必须讲究。不烫的衬衫,穿出来皱巴巴,唯一的功能就是传递一个信息,你这人做事不认真,不可靠。尤其在职场,一个不修边幅的男人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这是李淼在时尚专栏“衣物理”中,一篇《李淼:烫衬衫的哲学》中的一段话。

如今,微博微信已经成了“型男”李淼的秀场。在近两天的朋友圈,李淼还晒出了自己一组照片。他身穿一条亚麻料裤子,棕色牛津鞋,上身则分别配以桃红色、蓝色、白色衬衣,并称自己要做“中国天体物理穿衣第一人”。

为了有型,李淼也是颇下苦功。“两年前,因为某时尚女编辑对我身材的一句调侃,我愤而减肥,开始控制食量并跑步,从‘九字头减到‘七字头。”

在知道体重基本达标后,李淼立马跑去买了4件修身衬衫,“穿到身上,我那个自信感爆棚啊,不得不自拍几张贴到朋友圈。朋友圈的慷慨点赞让我意识到,我其实是白活了半辈子。28岁前没有发福的时候没钱买衣服,发福之后又不配穿衣服。直到过了50岁,我才知道生活其实还可以有另一个自己从来没想到的境界。”

此后,李淼不仅会买谈论如何穿着的书,还天天翻看豆瓣上关于穿戴和时尚的文章。连看《我是歌手》,他都会特别留心李健穿的德比鞋和牛津鞋的区别,前者的鞋舌和鞋面是由一块皮制成,有镂空花纹;而后者是拼接的。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穿得好看走出去,你美化了市容,同时提高了自信。”

“衡量一个男人,不仅会看他读什么书、做什么事,还要看他如何穿衣……”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名为《关于穿着》:“一条白裤子,一双松软的皮鞋,一顶巴拿马礼帽∕必须目不斜视,越过所有美女的目光∕你的挑逗只是空中飞过的鸣蝉,有人窃窃私语。来,放缓步履,再向高处拔一下脖子,你这个怀揣傲慢和谦卑的瘦子∕一个男人除了刚健还需要妩媚……让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统统送给那些搜尽枯肠的诗人。”

数理科学是青春饭

就這样,李淼在各种仿佛毫无联系的领域里跳跃、腾挪,乐此不疲。由于他依旧教职在身,看着离老本行越来越远,自然少不了人们对他“不务正业”的质疑。

李淼对此先是哭笑不得,之后则是认真解释:“这就说明他们不懂数理科学。我48岁以前,90%以上的精力都放在学术上了。但是数理科学是青春饭,人到了50岁以后,除了语言能力不下降,推理能力和专注力都会下降,会趋向于保守。物理学分实验科学和理论物理,特别是理论物理,得诺贝尔奖的很多30多岁,我还掺和那不是添乱吗?理论物理学家像爱因斯坦,到了50岁也做不出什么东西了,波尔到了50岁以后完全是建实验室,发表公众演讲。”

其实,李淼并未放弃物理。只是把精力从科研转移到了教学,“现在我正在完善中山大学天文院的建设,同时还打算建一个宇宙学实验室,做了一辈子理论,想对实验做点贡献,做完这个就可以退休了。我是期待我过去的研究有些东西将来能留下来,但物理学真是要碰运气,要经过未来时间的检验。”

说到物理、教学,他的语气还是严肃的,而一转到文学,马上就活泼起来,“所以更实际的话,我打算退休以后基本上就不做研究了,就从事文学创作了。”

当《环球人物》记者问他:“物理学家和诗人这两个头衔,您更想把哪个放到前面?”他回答道:“我个人倒无所谓,但是如果说20年后让我回过头来看的话,也许我选择诗人吧。我觉得我在语言上面还是有可能将来会有所创造的,而物理学对我来说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猜你喜欢
李淼科普
考试考砸了
科普达人养成记
李淼艺术作品欣赏
不平等条约
30岁的她学会了全身而退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孪生外星人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