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里的生命风水——为什么要五点起床

2015-05-30 10:48宗和
齐鲁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范曾南怀瑾康德

宗和

早起是个哲学命题?

在18世纪的德国柯尼斯堡,哲学家康德有一张特制的时间表,列在首位的就是五点起床。康德对仆人浪泊的军令是:无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想方设法把他拖起来。接着,康德会喝两杯茶,抽一斗烟,然后备课。值得提一笔的是,康德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未变,但年纪越大,烟斗越大。康德活了80岁。

画家范曾每天五点钟起床,诵读古诗文两个小时,年届七旬仍坚持如故。坊间传闻范曾能背诵古诗文五千篇,有次学生问起,他对门生说:“五千太夸张,一千却不在话下。”这是数十年晨诵的成果积累。范曾是1938年生人,今年77岁。

现代科学认为睡眠是天然的补药,它是人类共同的滋养和满足自我的基本方式,又难以捉摸。我们在思想、意识清醒时,永远不能理解像睡眠这样超出意识之外的状态。在间接、隐晦和有活力共存的情况下,才能对睡眠一探究竟。

从这种程度上,睡眠是一个哲学命题: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中,睡眠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在希腊神话中,睡神修普诺斯是死神塔纳托斯的孪生兄弟,都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在佛教中,睡眠代表无知,属八缠之一,在大乘真理第二章中,代表了邪恶。只有庄子的道家哲学中,提到睡眠是重要的,具有积极作用。

传统中医则对睡眠有相当系统的解读。《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都是通过睡眠源源不断地积蓄起来,通过肝的作用不断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古人也有睡子午觉的养生习惯,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以达颐养天年目的。中医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否极泰来,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须静卧,以候气复。现代研究也发现,夜间0点至4点;机体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点至1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因此子午睡眠的质量和效率都好,符合养生道理。据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防病保健意义

南怀瑾的养生“三大事”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类似的话,“后生”李渔也说过:“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前对此颇为认同。在他看来,养生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腐败的细胞。而地球生物遵循太阳的能量,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此时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人一直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

南怀瑾将养生归为“三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饮食,其余起居、服装等皆为辅助。三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纳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通便利为第二。而饮食无节、饥饱过度者,肠胃易受伤而营养日减,此为三。而这“三大事”样样离不开“五点起床”。

在他的养生法则里,人应在寅时(3到5点)肺经旺时起床,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顺应阳气的舒长,来完成新陈代谢,肃降浊气,使肺气清,这样有助于养肺和顺应太阳的天势升起人体阳气,使人一天阳气充足。如果继续躺卧,人体阳气淤积在人体下部不能由命门向上发动升起,会形成淫气,严重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而早晨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盛时,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的完成排浊功能,使浊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体血液和脏腑百骸。

早晨7点到9点人体胃经最旺,9点到11点人体脾经最旺,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如果这时还不起床,人体胃酸会严重腐蚀胃粘膜,人体在最佳吸收营养时间得不到营养,长期以来会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中气塌陷。

南怀瑾推荐了三种睡眠法:第一、睡觉前简单的压腿,然后在床上自然盘坐,自然呼吸,感觉全身毛孔随呼吸一张一合,若能流泪打哈欠效果最佳,到了想睡觉时倒下便睡。第二、仰卧,自然呼吸,感觉呼吸像春风,先融化大脚趾,然后是其他脚趾,接着脚、小腿、大腿逐渐融化。如还未醒着,再从头做。第三、入睡快的人可右侧卧,右手掌托右耳。右掌心为火,耳为水,二者形成水火即济,在人体中形成心肾相交。久之,“养心滋肾”。

睡眠里的生命风水——

为什么要五点起床

猜你喜欢
范曾南怀瑾康德
范曾,狂人作画醇如酒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告密”也是慈悲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范曾和朱军的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