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美观点看三线建设

2015-05-30 00:33柯尚哲
开发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术界

柯尚哲

内容提要:围绕三线建设与军事战略、三线建设对环境的恶劣影响,梳理了相关欧美学者的成果及其观点提出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三线建设,欧美学者需要从其他角度切入,分析它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而三线建设的军事战略研究,则必须等到中国档案馆资料更加对外开放,否则外国学者只能沿用刘易斯与薛理泰的研究办法——使用中国学术报刊与领导的回忆录来印证他们的论点对小三线口述史研究应该尽快开始,时不我待。

关键词:欧关;学术界;三线建设

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1-0157-03

DOl:10.13483/j.cnki.kfyj.2015.01.037

“三线建设”,这个专有名词,在欧美历史学界,还是鲜有人知。因此,从某个角度看来,我们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地修建了保密的战略后方。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欧美国家的公民并不知道,在1964年,美国空袭越南北部时,为了准备抵抗美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阶层决定发动影响中国工业经济布局与几千万人一生的三线建设。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结论言之过早。当时美国国防部与国家部档案皆隐约显示美国国家安全机关不仅知道中国正在发动三线建设,甚至尚可能从外太空看出三线建设的布局与进展”。不过,这些珍贵的史料目前尚未有任何学者查获且引用。

迄今,欧美历史学家围绕研究三线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主流是经济史,但也有一些政治史与环境史的研究。我撰写该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概括這三个大的研究方向的主要论点。

一、三线建设是政治经济错误抑或是成功?

欧美学术界研究三线建设的序幕跟皿洲学术界一样,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学家巴瑞·诺顿书写的最有影响力的两篇相关文章亦是在那时发表。从那时起,大部分欧美学者一日.讨论到三线建设便引用上述两篇使用中国地方志当参考资料的文章,甚至直接重复文章的历史解释与论点。再加上,目前在美国,一般经济学院、历史系、政治科学系和社会系,有关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课程皆广泛使用诺顿教授近期出版的教科书。

巴瑞·诺顿的研究跟中国国内关于三线建设研究的重点非常相似,他的研究着重在三线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政经逻辑这两个问题。诺顿在三线建设对中国政经逻辑方面的回答是目前在欧美学术界主要关于三线建设的历史叙事。为了保护中国工业不受美军从越南侵略的潜在危机,巾国共产党领导人改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之主导精神。中共不仅仅实行把原来集中在东北与分散在沿海的工厂迁到内地的工业政策,亦在中国大西南修建一部分援越,另一部分同时维护中国的军工复合体,

如同中国学者所做的相关划分,诺顿把i线建没分成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64年开始。重点建没在中国大西北与大西南,尤其是酒泉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重庆常规武器基地与成昆铁路的修建。在这个时期,经济建设虽略显失调,但是经济建没还是较第二阶段有效率、有计划且有组织 1966年“文革”爆发,经济稳定发展时期便告终。洛仑茨·鲁西最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根据江苏省档案馆的资料,只有部分档案提及中央领导在这个时期的三线建没调查,政策形成与政策实行他也注重抗美援越是党中央发动三线建没的决定因素。

由于受到“文革”的干扰,不少项目落人半停建、甚至停建的状态,一直到1969年苏联在珍宝岛对中国的军事造成威胁,因而引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动三线建设第二阶段。氍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坠机温都尔汗后,三线建设便进入末期 在这两年,党中央在中国西南与西北重新发动经济建}殳,但二线的雨点已移向湖广一带,导致经济情势特别恶劣。不仪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很多没有经过计划的工业项目零星松散地一个一个地出现。因此,无论是物资,金融,人力各方面,皆浪费不少资源且工业质量也相对低落。

诺顿表示,面临美国、苏联、印度与台湾地区的威胁,中国当局下决心发动三线建设,这个政治经济选择在原则上弊并非大于利。尽管中国中西部的经济进步,总体来说,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存有许多弊端。在经济层面上看来,主要原因是:工业布局太分散、交通不便、成本太高且经济建设缺乏计划,政府需要用几十年花上大把银两方可使三线企业由亏转盈。再说,当时的经济政策忽略东北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与交通路线的发展,造成这两个地理条件上相对有利的地区经济条件每况愈下。

诺顿可能是欧美研究三线建设之父,但布拉莫尔(Chris Bra-mall)则是对研究该课题坚持不懈。如同诺顿一样,布拉莫尔主要以中国地方志来分析三线建设的经济史。但他反对诺顿成立的一致学术意见。在他第一本书《毛时代经济再评价,四川:1930-1980》,布拉莫尔详细地形容四川在毛主席时代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他把一部分的成就归功于三线建设。

此外,布拉莫尔也不同意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R.Raws-ki)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的看法。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功归于国民党在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而是功归于毛主席时代的工业发展战略。根据布拉莫尔,这个历史事实在四川尤其显著。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工业基础与沿海及东北地区比起来是相较落后。但由于四川受惠于中共的政治经济发展策略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四川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基础架构及固定资产都成倍数增加;再加上,新兴工业城市(像攀枝花与德阳)的出现,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且当时四川人的生活水平、平均寿命预期值、工业就业率、识字率和受教育率也都受到此影响而大幅提升。相对的婴儿死亡率与营养不良情况也跟着降低及获得改善。

布拉莫尔认为,根据这些不容忽视的数据显示,虽然三线建设本身是存在问题的,但不可否认的,三线建设同时也明显的扩展四川的工业基础,并改善四川人的生活水平。布拉莫尔在后来出版的两本书中,修改了他对三线建设的想法。在这两本书里,布拉莫尔试图解释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他探讨的主要对象是萨克斯和胡(Sachs and Woo)关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假设。按照以上两者的论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起因于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市场化,并且原工业区的经济增长率比工业基础落后的地区低得多。透过中国地方志可了解,布拉莫尔发觉萨克斯和胡的分析有道理:总体来说,原有工业地区发展速度较慢,比方说,三线建设时期,中共对德阳工业发展投入很多资源,而相比较在成都的工业上投资较少一不过改革开放后,德阳的经济成长率比成都低。反而言之,布拉莫尔强调三线建设加强了中国西部与山区的工业发展。如果没有三线建设,这两个地区不会有今天的工业墓础,

再者,为了批判萨克斯和胡上述的假设,布拉莫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表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政策,包括三线建设,有助于中国工业经济技术成长;改革开放后,这个原有的技能组合对经济发展更有利。为了证明他的假设,布拉莫尔分析部分西部与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率。虽然那些例子并不能证明他的论点,不过大体上看来原有的技能组合皆对经济发展有昕帮助,并有助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这点与杨大力发表关于三线建设经济贡献的想法有雷同之处:如同布拉莫尔的论述,他也抱着模棱两可的态度。不过,他的思路不一样。

杨大力的研究重点是着重在当代中国地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他表明,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业布局不平衡,大部分的工业基地都集中在东北与沿海地区。在第一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大体上把原有工业基建较好的两个地区当作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西部的工业基建仅获些微改善,且地域经济发展的隔阂加大。杨大力论证这个结果跟随着经济发展的特殊逻辑。简单地说,因为这些地区已经累积工业资本并且地理条件有利,所以继续发展这些地区的成本较低。经济发展循环因此展开并且持续发展。为了走出上述累积循环,国家能够运用政府政治经济的权力工具。在冷战时期军事威胁的影响之下,党中央发动该工业政策。由于三线建设的政治经济因素,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隔阂减少了,但是地区与地区间差距仍存在。一旦冷战时期的军事经济逻辑消失了,国家进而发动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建设政策的重点重新转移到沿海地区,而且西部与沿海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隔阂再次扩增。因此,杨大力断定虽然三线建设成功地减少了地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政治经济的重点改变后,三线建设未能做到维持西部地区的经济赶超趋势。

关于三线建设最新的研究就是金家德(Jucld Kinzlev)书寫的关于攀枝花的一篇文章“ 如同布拉莫尔,金家德的研究电涉及尔罗斯基(Thomas S.Rawski)的问题:在20世纪,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中国是否需要共产党当权?抑或是国民党也有能力发展国民经济现代化?不同于布拉莫尔,像柯伟林(William C.Kirby)、周锡瑞与柯文等欧美学者一样,金家德也强调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连续性一他运用全国地质资料馆的档案证明地理政治危机,致使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一直到三线建设时期的共产党进行开发大西南的能源,尤其是攀枝花的钢铁钒钛磁铁基地,并且将之与国民经济工业网络做结合,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个论点充满新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十年前,部分中国历史学家不仅已经证明地理政治危机与中国西部开发的密切关系,且他们的论述也已证实地理政治危机与中国西部开发是从清朝便已经开始。

二、三线建设与军事战略

欧美学者在冷战时期深知解放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六七十年代,欧美学者经常强调政府领导与军事精英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军事代表的权力特别明显。 反过来说,一直到诺顿八十年代末发表的文章,欧美学界并没有任何关于三线建设军事战略的研究。除了诺顿上述的文章外,且受限于目前开放的棚关档案非常有限,但我们仍旧可以依据一些零星的相关分析来填补这方面的历史记录空缺。

绝大部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约翰·刘易斯、薛理泰做出来的。刘易斯与薛理泰在中国海基核打击力量(Chinas StraIe-gic Seapower)里提到,运用中国地方志与中国各报纸杂志阐述这个军事经济政策的花费、搬迁人数、工程兵与民兵的增加,与地区的产业布局。他们也深入分析三线建设的军事战略逻辑。根据他们的研究,毛泽东发动三线建设的日的不只是为了准备对抗外敌入侵,也是为了防备与修正主义者的内战。透过三线建设的准备,如果修正主义者试图夺权,毛主席便可发动分散的支持者抵抗。因此,毛泽东部分地指示,建设小三线。也就是在各个省、中心城市、自治区都要建设自己的后方,尤其足分散各处的规模常规武器基地。从这个角度来,小三线建没真正的用意便与一般大众对该政策仅在对抗外敌入侵的认知有很大的出入。刘易斯与薛理泰强调“文革”开始以后,小三线的实际影响跟毛主席的计划并不一致:这些常规武器工厂的产物多用于地方派系的斗争。

刘易斯、薛理泰也谈到三线建设的单位,由于战备的考虑,设计只在自力更生。布拉莫尔也提到自力更生这个问题;不过他说的是,党中央主张全国各个地区农业都能够自力更生,这也是基于战备因素的考量。这个论点十分有趣,如果布拉莫尔所言有理,毛泽东时代的政治经济结构像蜂窝一样的原因在于战备的考虑;也就是说各个层面设计皆旨在独立生存与发动战争。然而,可惜的是布拉莫尔的论点并没有任何依据。

在九十年代,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三线建设在八十年代改造,换而言之, 也就是军工企业转成民用企业的过程。因为彼时开放的资料很匮乏,这些学者只能概略的说明三线建设的蜕蜕变。根据他们的了解,不少三线建设单位由于自身不利的条件(交通不便、亏钱、人才外移),政府决定裁撤部分单位、将部分单位重新集中在交通较便利的地方、重新分配人才与设备到其他地方单位或把部分单位大动作地全部迁到沿海地区。

三、三线建设对环境的恶劣影响:以攀枝花为例

夏竹丽(Judith Shapiro),在他的书《毛的反自然战争:革命化中国的政治与环境》里提到,二线建设是随着毛泽东以中国变身成工业大国为国民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如同毛泽东其他的经济运动,毛主席主张军事化发展经济的语言与生产组织。发展国民经济不只是提高生产率、总产值、劳动效率等经济因素的问题,而是变成中国人与大自然对抗的过程。透过中国军事化管理劳动力的艰苦奋斗,中国使大自然符合国家的工业化的愿望。然而,以军事化态度发展经济,忽略了工业化x破坏自然环境所需付出的惨痛代价。夏竹丽分析毛主席时代的一些经济发展运动(打麻雀、大跃进、计划生育、三线建设等等)。每个运动他皆举证有人批判毛泽东经济战略的重要环境冲击,有害于中国的环境条件,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受到重视。至于三线建设,夏竹丽以攀枝花为例: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时,为了建没攀钢的高炉,把周围山区的树木都扫荡殆尽,导致攀枝花的森林有过度开垦的问题,再者,建立攀钢时,有人提出为了减少污水排放的问题,建议水厂应该建设在钢厂上游,且钢厂应该直接把污水排放剑金沙江里,但是这些意见并未被受到重视。因此,钢厂造成的环境污染使攀枝花居民的健康遭受威胁,环保问题亮起红灯。

四、结论与建议

到目前为止,三线建设的研究在欧美学界还未被受到重视,大部分的研究仅仅围绕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利与弊这个主题上。总体而言,欧美学术界关于三线建设的论点仍是以巴瑞·诺顿与夏竹丽的结论为主:虽然三线建设对中国西部发展有利,但大体上,三线建设在开支、物资与人才的过度浪费、松散的布居、忽略沿海工业发展和严重污染环境等方面对整体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三线建设,欧美学者需要从其他角度切入,分析它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而三线建设的军事战略研究,则必须等到中国档案馆资料更加对外开放,否则外国学者只能7用刘易斯与薛理泰的研究办法——使用中国学术报刊与领导的同忆录来印证他们的论点。省以下的档案馆日渐放宽档案查阅限制,且尚可走访参加三线建设的老同志们。因此若朝三线建设的社会史、文化史与口述史等方向研究,投资报酬率应该是最高的。然而,口述史应该尽快开始,否则这些三线建设参与者年事已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便会吹起灯号;那他们所见证的历史与回忆最终也将随风飘逝。

猜你喜欢
学术界
中国电影研究在英文学术界的今与昔——裴开瑞教授、严毓倩博士访谈
法学之路上的女性:一个多视角的观察与叙述——读《法学学术界中的性别与职业生涯》
国内学术界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戴维·洛奇《小世界》中高雅与低俗的碰撞
学术救赎
WTC管理者论坛:共享时代的体制创新(2)——学术界与管理者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金融风险模型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西方古典学术界对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