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的惩罚:美国轰炸日本本土

2015-05-31 03:25
军事文摘 2015年15期
关键词:李梅轰炸机日本

“天火”的惩罚:美国轰炸日本本土

二战后期,当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庞大的美国轰炸机群也开始“光顾”日本,巨大的燃烧弹把复仇的“天火”撒向二战的东方发源地。曾经在太平洋上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从天而降的大火会愈烧愈烈,最终使他们走向灭亡。

飞跃“驼峰”的B-29轰炸机

美国决定轰炸日本本土

1944年6月15日深夜,美军68架B-29式“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悄然飞临日本九州岛上空,向曾为日军提供过大量钢材的八幡钢铁厂投下了首批炸弹,拉开了美军对日战略轰炸的序幕。正在关注遥远的塞班岛战事的日本人,根本没想到战火这么快就烧到了日本本土。

美国决定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欧洲战场,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已进行4年之久,德国的战争经济受到很大削弱,到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德国经济已近崩溃。对德战略轰炸取得的显著效果使美国高层领导人深受鼓舞,决定借鉴欧洲战场经验,对日本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加快太平洋战争进程。

1943年底,美国研制出航程达5000多千米的B-29轰炸机,为轰炸日本本土提供了手段。同时,随着欧洲战场战争进程的加快,许多经验丰富的优秀轰炸机飞行员可以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参加对日轰炸。

此外,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越岛作战已逐渐逼近日本本土,而日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日本军人盲目的武士道精神使美军付出了重大伤亡。若要最终登陆日本,不事先进行长时间的火力打击以削弱和动摇日本的抵抗意志,盟军付出的伤亡必将非常之大。

在罗斯福总统决定首先以中国和印度为基地开始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后,1944年4月,第一批B-29轰炸机进驻印度加尔各答。这些庞然大物的到来使机场上的其他飞机顿时相形见绌:形体优美的B-29 长99英尺,高约28英尺,翼展达141英尺,重60吨。B-29的飞行性能也是当时其他轰炸机望尘莫及的,它能以350多英里的时速在3.8万英尺高空携带4吨炸弹飞行3500英里,最大载弹量达10吨。而当时用于欧洲战场的主力轰炸机B-17“空中堡垒”的最大载弹量也仅为4.7吨,最大航程为2400英里,与B-29相差甚远。B-29轰炸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良好的高空飞行性能和强大的自卫火力,还装备有最新式的雷达和活动炮塔,其轰炸精度和自卫能力都是一流的。

1944年6月15日,92架B-29从加尔各答基地腾空而起,地勤人员挥舞帽子向飞行员致意,目送这些飞行勇士渐渐消失在高空。他们知道,这次轰炸的目标将是遥远的日本本土,也许有些熟悉的面孔从此再也无法看见。

机群在万米高空编好队形,向北方隆隆飞去。机翼下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山顶长年的积雪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巨大的山系就是“驼峰”—喜马拉雅山脉。他们必须先飞越“驼峰”天险,在中国成都前进机场加油挂弹后,再飞向轰炸目标——日本九州岛。

轰炸日本本土的任务是艰难的,但飞行员们义无反顾。当天上午,92架B-29中有79架降落在成都,早已等候多时的地勤人员迅速迎上去,为飞机加油、挂弹、检修;飞行员们在简陋的休息室内匆匆用过午餐,顾不上休息就又踏上了远征日本的漫漫航程。但起飞时1架B-29坠毁,4架因机械故障返航,最后只有68架飞机继续前进。

午夜时分,B-29轰炸机群透过淡淡的云层辨认出了日本海岸的轮廓,地面上的点点灯火为机群指示了方向。领队指挥官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大声发出命令:“目标:八幡钢铁厂,准备投弹!”正在这时,地面上的高射炮响了,一串串曳光弹飞向空中,似流火一般在天空四迸开来,日本的夜航战斗机也升空拦截。但B-29轰炸机依靠自身强有力的炮火击退了它们,至于高射炮火则只能作为夜空中的礼花供人观赏,对高空飞行的B-29根本无可奈何。机群投弹了!成吨的炸弹呼啸着落向九州,1枚炸弹直接命中钢铁厂,厂区内顿时燃起熊熊大火。首次轰炸成功了。

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起,日本轰炸机就在太平洋地区耀武扬威,把罪恶的炸弹投向南京、武汉、重庆,投向珍珠港、马尼拉、新加坡,有多少无辜平民在日机的轰炸中丧生。现在,日本人也终于尝到了炸弹的滋味。

此后10个月的作战期间,美军轰炸机摧毁了位于日本本土的1个重型工业工厂、2个飞机制造厂、大量的海运设施、陆地交通运输枢纽和油库等重要目标。

美军士兵为B-29轰炸机装弹

李梅决定火烧东京

在从印度和中国起飞轰炸日本的同时,美军也开始了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轰炸行动。

11月24日6时15分,晨光微露,塞班岛上响起了飞机发动机巨大的隆隆声,奥唐奈准将率领110架B-29,迎着初升的太阳陆续起飞,在空中编成整齐的队形,飞向攻击目标—东京近郊的中岛式藏野工厂,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

奥唐奈心里清楚,东京附近的防空力量很强大,由于美军战斗机航程有限难以护航,轰炸机群在东京上空必将遭到日本飞机的顽强攻击。但奥唐奈对手下的飞行员十分了解,他们大多身经百战,有的参加过对德轰炸,有的在北非上空作过战,可谓经验丰富。更主要的,B-29轰炸机的出色性能使他对完成轰炸任务充满信心。

不料,东京上空浓云密布,云层很低,目视轰炸相当困难。奥唐奈当机立断,命令装有轰炸瞄准雷达的42架飞机利用雷达对原定目标进行轰炸;未装雷达的59架飞机可以实施目视瞄准,对东京城市工业区轰炸。机群得到命令后马上兵分两路,飞向各自的目标。

巨大的B-29轰炸机在顺风作用下以时速约455英里的速度掠过目标上空,从3万英尺的高空投下一串串炸弹,东京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弹起横飞,火光冲天,一些市民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吓呆了,望着天空中黑压压的机群不知所措。

100多架日本“零”式战斗机气势汹汹地追了上来。但面对在3万英尺高空飞行的B-29轰炸机,大部分“零”式战斗机束手无策,只能盲目地射出子弹,只有少数飞行技术精湛的日本飞行员不顾“零”式战斗机的升限,冒死仰攻,B-29则以猛烈的炮火予以还击。

B-29轰炸机不同于以往的重型轰炸机,设计人员为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空中堡垒”,在飞机尾部、前上部、左右侧和后舱的上部共安装了5个自动炮塔,其中4个炮塔安装有双管12.7毫米机枪,位于前上部的炮塔则装有2门20毫米机关炮,能在雷达的帮助下准确射击各个方向来袭的敌机。数架B-29在空中织成了一个严密的火网。冲入B-29机群密不透风火网的日机,一架接一架地中弹起火坠向地面。轰炸进行得很顺利,绝大部分轰炸机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为配合美军在日本本土实施登陆的作战计划,1944年底,美军更加频繁地轰炸日本本土,轰炸机群也越来越庞大。

日本人在猛烈的爆炸声和刺耳的空袭警报声中迎来了1945年的新年。裕仁天皇在皇宫图书馆下面的地下室里向首相询问莱特湾战况时,整夜都能感到炸弹落下的沉重声响。谁都知道加强防空的必要性,但日本已没有资源来造出更多的飞机,用于保卫东京的战斗机更是少得可怜。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将军被任命为第21轰炸机指挥部的司令官,当时他年仅38岁,是陆军航空队中最年轻的两星将军。李梅曾是B-17重型轰炸机驾驶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强烈的进取心,虽然他没有进过西点军校,但是足智多谋,他领导的第3轰炸机师在轰炸德国时表现非常出色。

李梅是昼间精确轰炸战术的积极支持者,在欧洲作战时,他就成功地组织过B-17轰炸机对德国的昼间精确轰炸。作为一名陆军航空队的军官,李梅接受了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术学校的思想,即空中力量的发展要以轰炸机为核心,应当突击敌人国家经济结构,打击国民经济关键环节,导致其全面崩溃,因此,轰炸航空兵的使用原则应是——昼间对重要目标系统中的重要点状目标进行精确轰炸。李梅上任伊始,第21轰炸机指挥部仍是以昼间精确轰炸为主,辅以中空昼夜轰炸日本城市工业设施。到1945年3月9日止,美军从马里亚纳群岛共起飞了48批次轰炸机,其中有16次是昼间高空精确轰炸,美机共投下了5000吨炸弹和燃烧弹。

但是,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对轰炸效果并不满意,认为虽然通过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以高爆炸药来摧毁工业设施的做法对付工业集中的德国作用很大,但对日本效果甚微,因为日本工业的2/3都分散在小工厂里,精确轰炸无法奏效。

这时,美军在硫磺岛的登陆作战已经开始。硫磺岛在塞班岛以北约625海里,东京以南660海里,是远程轰炸机理想的中继基地。B-29受伤后可以利用它作紧急着陆点,航程较短的P-51“野马”战斗机可以从这里出发护送B-29到日本。

硫磺岛的战报不断传来,李梅坐不住了。他知道,为了使他的轰炸机部队高效轰炸东京,每天都有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员在为争夺硫磺岛牺牲生命。李梅深思熟虑后果断决定:改昼间高空精确轰炸为夜间低空大面积轰炸,并携带燃烧弹,火烧东京!

B-29地毯式轰炸

燃烧的地狱之夜

1945年3月9日,第21轰炸机指挥部的飞行员们聚集在作战室里,等待出发前的任务指令。机组人员获悉:他们将于当晚低空轰炸东京。

飞行员们议论纷纷,搞不清为什么把昼间轰炸改为夜间。

任务指令发下来了,内容更令飞行员们吃惊:轰炸高度为5000~8000英尺,低空轰炸;全部携带燃烧弹;除尾炮外其余全部武器都拆除。作战室里鸦雀无声,飞行员们心里明白低空轰炸拆除武器意味着什么。很快,人群中传出一阵窃窃私语:“这简直是让我们去送死!”

此刻,李梅内心也充满矛盾。他素来以性格耿直和敢于创新闻名,但这一次,他是以个人前途和名誉来冒险!因为在发布命令前,李梅没有请示华盛顿。

根据对照片情报的研究来看,日本对于低空夜间空袭准备不足,缺少雷达,预警能力差,高射炮也很少。日本的房屋多为木板结构,极易燃烧。从江户时代起,东京就是火灾多发地区。更主要的是,大规模轰炸带来的大火可以极大地震撼日本国民,动摇其抵抗意志,并破坏分散的中小工厂,使它们无法向大型装配厂输送预制品,从而使整个日本军事工业陷于停顿。

李梅对东京的消防能力也有所了解。东京有数百万人口,城区面积达200多平方英里,却只有8000多名受过训练的消防队员、2000名辅助人员、1117部消防车。救火水管短得可怜,救火车被限制只能用2个小时的汽油。市自来水总管道的压力靠的是电力抽水泵,一旦电路被切断,水泵就不能用了。李梅断定,东京一旦被点燃,火势将无法控制。

为最大限度发挥燃烧弹的威力,每架B-29都卸下枪炮以节省重量,加上不必形成高空精确轰炸的紧密队形,及不必飞到3万英尺所省下的油料重量,每架飞机比平时可多挂载65%的炸弹,即达到7吨以上。如此,300多架B-29可携带2000吨以上的燃烧弹,足以覆盖东京一大片地区。

东京商业郊区的下町被选为首次火攻试验目标。这一带人口密集,居民大都居住在沼隅田川东岸一带的板条房里,有些毗邻的2层楼房间隔还不到3英尺。

3月9日,333架轰炸机编好队形,向北飞去。夜空晴朗,一轮新月在海天交界处升起。临近午夜,本州岛的海岸线出现在B-29轰炸机领航员的雷达荧光屏上。对这次非同寻常的危险轰炸,飞行员们都捏着一把汗。凌晨15分,导航的B-29飞临东京上空。夜空中响起刺耳的警报声,一些探照灯开始向空中照射。由于以往美机轰炸对东京造成的破坏不太严重,许多居民对警报声并不在意。但这次,他们错了。

领头的2架导航机以300英里的时速交叉掠过目标上空,日本的高射炮手还未调转炮口,B-29便隆隆飞走了,身后甩下了两串燃烧弹。几秒钟之后,两条火龙骤然腾起,似两道交叉的闪电划过东京市区,每条火龙长达10英里,在漆黑的地面上显得格外耀眼。又有10架导航机飞来,朝这两条交叉火线投下燃烧弹,似天女散花一般,“天火”降临了。

大队轰炸机跟上来了,铺天盖地投下燃烧弹。在离地面100英尺时,集束燃烧弹中的M47火箭爆裂,射出一根根2英尺长的燃烧棒,接触到东西就爆炸,把粘胶似的火种向四面撒去。

空袭开始后仅半个小时,熊熊烈火已蔓延得无法控制,适时的大风助长了火势,巨大的火球夹带着繁星似的火渣,从一所建筑物跃至另一所建筑物。大街上,日本消防人员和警察既控制不了四处乱窜的火焰,也拦不住吓坏了的人群,火光中到处是恐怖的尖叫。日本人形容当时的场面:“令人惊恐到无法形容的地步。”火焰吞噬着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金属融化了,瓦片在火中变成黑色粉末,许多藏在防空洞里的人被活活烤死。人们疯狂地见到水就不顾一切地跳进去,公园的池子里、医院的蓄水池里密密麻麻挤满了想逃命的人,但高温使池子变成了大锅,人们成百上千地死去。

在关岛,李梅焦急不安地等待着空袭机群的消息。这时,司令部的门砰然打开,通讯军官将一份急电递交给李梅。李梅抑制着内心的激动,平静地念道:“已经投弹,目标地区一片大火,高射炮火由密到疏,极少战斗机。”屋子里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黎明时分,东京陷入死一样的寂静。一夜大火使东京25万座建筑物付之一炬,100万人无家可归。有人说,3月9日火攻东京是战史上单独一次轰炸造成损害最大的一个战例,比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的损害总和还要大。

轰炸后一片废墟的东京

结 语

这种史无前例的从空中火攻日本本土的战法无疑缩短了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时间。自3月9日经历燃烧弹袭击后,东京民众的情绪十分低落。日本城市居民中总计有850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达49%。日本战时经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炼油工业生产下降了83%,飞机引擎生产下降了75%,飞机骨架生产下降了60%,电子装备生产下降了70%,600多家主要军事工厂不是炸毁就是遭到严重破坏。美国长时间的对日战略轰炸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摘编自铁血网

责任编辑:葛 妍

猜你喜欢
李梅轰炸机日本
第十一页 知识点 轰-6K轰炸机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B-1B轰炸机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与女老板一夜情却去扫厕所,走不得留不得行凶潜逃
图-95轰炸机
起码还有工作
李梅,加油!
我不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