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5-06-01 18:03王雨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年龄结构人口普查红利

王雨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一、引言

在我国有限资源下,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随着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后,上一代人已经进入退休年龄,这就使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减弱。从2010年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我国正日益步入老龄化时代,这将会引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尤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急须国家提前做出应对,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将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14岁以下的人口占22.90%,15 ~29岁的人口占25.36%,30 ~44岁的人口占25.57%、45 ~59岁的人口占15.70%、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45%。而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14岁以下仅占16.61%,15 ~29岁占24.63%,30 ~44岁占25.51%,45 ~59岁占19.93%,60岁以上的人口占13.31%。从这两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4岁以下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下降了6.29%,而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2.86%。通过这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的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正向老龄化迈进,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也即将结束。

三、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资源作为经济发展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都在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人口结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探究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人口结构模型,比如英国学者Malthus提出的MALTHUS人口预测模型、荷兰学者Verhau提出的LOGISTIC模型、澳大利亚学者Leslie提出的LESLIE模型及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PDE)模型等。PDE模型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中国人口的预测中,以便根据预测结果,调整人口政策及经济发展规划。在我国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时候,政府适时地提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部署。可见,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人口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持

在建国初期,我国的人口仅有四五亿人。在战争、混乱刚结束时,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资源。国家在人多就是力量的口号指导下,鼓励百姓多生孩子,为祖国的建设积累人口资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也得益于劳动力资源的丰富。尤其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解放,使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大增。大量的、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内地建厂房,使我国快速步入工业化时代。与此同时,我国也进入了第一次人口红利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几年都保持在10%左右。

(二)人力资本为经济转型提供智力保障

但是,这种人口红利并不是一直都能保持的。由于建国初期对人口政策的鼓励,使我国人口大量增加,已经达到了国家承载的极限。为了控制人口继续过快的增长,政府出台了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限制出生人口的数量。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人口红利将很快结束。这可以从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变化看出,我国人口正向老龄化迈进。这种未富先老的趋势是很可怕的。未来劳动力资源比例将不断缩小,年轻人不但要抚养未成年的子女,还要承担起4位老人的赡养义务,这将极大地增加年轻人的负担。

为了应对我国老龄化趋势,必须将我国从人口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使6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利用他们的智慧而不是体力为社会作贡献。这就须要我们对现在的年轻人进行不断地培训、教育,使他们在几十年后,仍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我国人口红利的结束,使我国难以再靠人口数量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达到了边际效益。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如何将我国人口资源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让人力资源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智力保障。

(三)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的出生率及死亡率

人口资源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与潜在的人力资源,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结构,尤其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这些从欧洲发达国家人口的负增长可以获得一些启示。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增加了人们的平均寿命,死亡率明显降低。而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忙于事业,会推迟婚育的年龄。在压力及开放思想的驱动下出现了一大批“丁克族”,这就使人口的出生率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低于人口的死亡率,从而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四、我国人口结构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实现增长奇迹这与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地不断上升密切相关。1982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从61.5%上升至73%,而总抚养比从却大幅下降,从62.6%下降至34.2%。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接下来将从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层次结构进一步分析人口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的性别结构将影响我国的消费市场

由于我国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根深蒂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下及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人为地决定出生婴儿的性别已不再是难事。致使我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性别比例失衡较严重,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农村地区。人口性别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消费结构。比如男女在消费观念及需求品上的不同,中国目前的高房价现象与工资的不对等。消费市场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变化,生产结构随之发生调整。

(二)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影响经济建设中劳动者的数量

我国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大批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渐进入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将进入老龄化阶段。根据规定,当社会结构中14岁以下人口比重低于30%,而65岁及以上人口大于7.0%时,该社会即可被称为老年型社会。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1.92%,也就是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21世纪中叶,我国老龄化将更加严重,比重将达到25%。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逼近,使劳动力资源供给量递减,从而也结束了我国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比如近年来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农民工工资上涨及企业想方设法提高福利待遇争抢工人的现象。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参与经济建设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成本,很多工厂开始向越南、印度等地迁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我国曾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消失,这就需要我国调整经济政策,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才能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层次结构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在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之时,政府适时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经济政策。改变了以往依靠劳动力数量增长经济的状况,转向依靠劳动力质量上。这一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促使每个家庭增加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实现资本报酬的递增,为我国成为人力资本强国作好准备,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年龄结构人口普查红利
推进充分就业 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具有年龄结构的麻疹传染病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人口普查学问多
人口总数变化的比例进入潜伏或染病群体的年龄结构传染病模型及稳定性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具有Markov调制的随机年龄结构种群系统半驯服Euler法的指数稳定性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人口普查由谁首创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