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活动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

2015-06-01 22:10万久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万久红

摘要:“迷你”活动创生出生活的花絮,为学生的习作掘出新鲜的源流。它易于实践,便于操作,赋予作文教学新的活力,兴趣在活动中迁移,智慧在活动中孕育,灵感在活动中迸发,分享在活动中践行。

关键词:微型活动;快乐体验;大能量

“迷你”是音译外来语汇,即“mini”,它是小而精致的代名词。作文教学的过程开展“迷你”活动,创生出生活的花絮,链接学生的感知与表达,使写作成为学生抒写自我体验的需要。 “微型”活动因为小而灵活,便于操作,利于反馈,提高了习作指导的实效性。周国平先生说过:“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他首先就是为自己写作的。”微型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使习作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活动在学生的眼里就是游戏。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理解超越生活的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活动不仅仅给予儿童作文的内容,更是一种童年写作的态度、精神、价值观。教师是课程的建构者,别具匠心地开展精彩纷呈的微型活动,让作文镶嵌在缤纷的活动中,浸泡在生活的原液里,习作指导也将变得有滋有味。

一、让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体验里

(一)链接生活,其乐无穷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活动的构思源于生活的灵感。当我们把日常生活的故事、经历巧妙地与课堂对接,往往能激起学生美好的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打开话语的匣子。低年级举行收拾小书包的比赛,让学生观察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然后指导写话。这样的事情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题材熟悉而亲切。“苹果吉尼斯”的活动中,学生拿出自己装扮的苹果娃娃进行选美比赛,学生兴奋不已,活动的开展激发了他们创新表达的激情,此时的苹果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果,它有了情感,有了生命。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的亲近与热爱是朴素与自然的,用归于自然的方式,为学生准备“最匹配的素材”,学生兴味盎然,愿写、乐写。

(二)奇思妙想,百变体验

丰富的想象没有边际,自由驰骋,给予了生活无限的空间。想象对于孩童无疑是激发其灵性,开辟了童话般的疆域。当我们用活动启迪,来助推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的语言便更灵动,更有生趣。活动内容可以借鉴电视节目,如高年级的学生玩起了“快乐大本营”中的“心有灵犀”的快竞猜活动,孩子通过词语的提示,用夸张的动作,形象的描述来表现,对方通过观察与想象进行猜测。活动过程精彩而有趣,学生的奇思妙想不断迸发。低年级学生手绘“奇妙的云朵”,展开想象的翅膀,幻化成植物、动物,来到了天空,进行神奇的约会,他们的话语充满灵性,令人惊叹。小小的活动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光亮”,照亮了学生的未知之处,带给学生用言语编织的快乐。

(三)亲力亲为,快乐实践

孩童的智慧是产生在手指尖上的。孩子的智慧也产生在亲力亲为中。他们动手实践,眼观之,手触之,鼻闻之,口尝之,一切感官总动员。这样的体验丰富而独特,每一位学生都珍视独特的感受,倾吐的欲望分外强烈。集体培育小豆芽,欣欣然看着水中小豆子的点滴变化,一个个开心不已,鲜活的素材为孩子写话提供了汩汩源流。品尝芥末花生,碳烤花生,脆皮花生,奇特的味蕾感触、夸张的神情催生出个性化的语言。时间变奏曲让学生去感受“三分钟”的短暂与漫长,带给学生的更是心灵的震撼……他们有了真切的体验,才会有习作中的真情实感。

二、我手我心,小活动释放大能量

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正在游戏的儿童,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由于是生命情态的激发给予了学生表达的酣畅淋漓。学生情至所至,文思泉涌,体味着“不吐不快”的惬意、“我手写我心”的随性。微型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表达之间自由行走,激发了童趣童心,唤醒了童真童言,小活动释放出大能量。

(一) 巧设情境,充分体验

教师选择适切的话题,创设课堂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话语匣子。这样活动场景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唤醒学生发现的热情,激活体悟生活的能力,为孩子掘出语言表达的源流。森林音乐会设置动物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听音乐,猜想动物的比赛场景。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的表达有了依托,想象有了支撑,燃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细化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天真烂漫,游戏心理急切,他们往往急在参与、体验乐趣,却忽略了活动过程中细致地观察,甚至有的孩子不知如何观察。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教给观察的方法。诸如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变化,留心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观众的反应等。这样避免了学生“视”而不“见”,“食”之无“味”。只有重视学生的观察指导,学生的所见所闻才能“有物”,灵感之门才能洞开,也才会不断酝酿出独特感受。

(三)把握契机,有效引导

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流多方位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信息,给予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讨论,大力提倡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有创意地表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们参与《时间变奏曲》的“禁锢”,经历体验——分享——思考的阶段,他们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在交流中相互补充,体悟变得深刻。教师是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或抖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或变化角度,为孩子指点迷津;或恰如其分地画龙点睛……这一切需要我们智慧对接,巧妙引领。

三、我赏我评,小活动立竿能见影

(一)妙笔生花,水道渠成

学生在活动中积聚着丰富的知识和情感的体验,产生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即当写作的心理与活动时的心理完全契合,便是自由抒写的最好时机。学生通过对于自身内部的“挖掘”,返回了活动过程中的“本真”状态,无意识地唤醒、提取出活动时的体验、灵感。课堂是有限的时空,作为特殊的教育媒介,“微型活动”适时链接“做”与“写”,提高了习作指导的实效性。教师通过小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心理描写,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顺势引导,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此刻学生的心思敏锐,思维集中,所思所想急须与人分享。实验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片断练习,及时反馈,突破训练的难点。在学生尝试表达的基础上,教师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学生品尝“秀逗糖”,在充分的观察、体验之后,直抒胸臆。因为感知、感受充分,体验愈加真切,习作的过程满足了与人分享、交流的强烈需要,散发出了生命的原味。

(二)读读议议,智慧碰撞

作文的及时评析,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它也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让学生当众朗诵自己的习作,这会成为学生写好作文的一种重要而稳定的内驱力、助推剂,因为内心的鼓舞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唤醒、催生出更大的学习动力。议一议这一环节,师生再次共同探究“怎样写”的秘密,相互启迪,这是习作过程中新的生长点。教师恰如其分地肯定、鼓励,帮助儿童发现自己作文中的成功和进步,满足了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自我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当然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表达。

(三)自我完善,续写热情

讲评的过程引入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萌发思维的创造性,必然引发作文的创造性。学生汲取新的力量,面对自己的习作,怎会“无动于衷”呢?讲评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分享,激发了学生持续的写作热情,改习作成了学生不断完善的自我需要。

当我们读着学生一篇篇观察仔细、表达形象,充满真情实感的片断时,我们就会慨叹微型活动的开展有益于我们的习作教学,它有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漾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