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的误区和出路

2015-06-03 02:15潘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体小说文本

当今社会,小说可以说是最通俗,最受不同层次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但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却不大喜欢上小说课。究其原因,高中小说教学存在误区,从而导致小说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对小说教学失去了兴趣。

一、高中小说教学的误区

1、把考点作为教学重点。在高中小说教学中教师把考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只要是可能考到的,教师都要面面俱到地加以讲解。把做试题当作小说教学的唯一目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测试题,所有回答都朝着预期答案靠拢,追求答案的准确一致。学生阅读的目的只是在寻找答案,寻找得高分的窍门。学生觉得小说教学枯燥乏味,对小说的兴趣越来越低,最后讨厌上小说课。

2、忽视了小说和其他文体的区别。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丰富多彩的内容,理应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分文体,所有文体都按同一种方式讲解: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艺术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魅力,相同的文体,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看到每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有的只是千篇一律的相同的解读,导致一千篇文章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这样的解读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从根本上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性、趣味性比较强的文体也失去了兴趣。

3、肢解小说、架空文本。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讲,篇篇如此,技法单调,模式化讲解分析使小说失去了原来的光彩和神韵。教师在小说阅读课上让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根据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分析人物形象,把小说文本割裂成松散的局部,由此造成学生缺乏整体意识,使小说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在阅读中不认真钻研文本,就开始高谈阔论,对文本做完全不着边际的解读。

4、错误的教学内容导致小说文学性的散失。教师在讲解中,把小说当作政治、历史来讲解,把小说当作生活事件来展开讨论,抹杀了文学的本质特性,自然也就散失了小说独特的魅力。教师在介绍背景知识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政治对作品的影响,总要拖上政治的尾巴。所有的小说,最后的总结总要挂上一个大而全的时代原因,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小说文本。

二、高中小说教学走入误区的原因

1、语文教师没有建立文体意识。为何原本有丰富内涵的小说却在教学中变得枯燥乏味呢?根本原因是高中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理论陈旧。语文教师缺乏文体意识,没有必备的文学修养,对文学的品评欣赏能力非常弱。对文章的理解还恪守着“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的模式。找不到文本的独特之处,不能根据文体特点开展教学。

2、一元化解读固化了内容。教学中,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文学的品评欣赏。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小说中人物的丰富多彩的特性,而是按照经典品评的结论,给小说人物贴上“标签”,然后努力地引导学生向这个“标签”靠拢。这样的解读方式与现代多元化社会,与学生独特的感悟相冲突,学生无法畅谈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不认可标准答案以外的看法,学生在小说教学中得不到肯定和认可,最后形成小说课堂的沉寂。教师在小说教学中一人独霸讲台,“一言堂”贯彻始终,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厌学。

3、社会思潮的影响。伴随着快节奏的社会,人们也变得越来越浮躁。电影、游戏、网络文学更新快,很难让人平心静气地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文学性、可读性最强的小说也靠边站。而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需要的是长期地、潜移默化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很多人没有这个耐心。在小说阅读上,很多学生跳跃式的阅读中读到的仅仅是情节和故事,很难品读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也无法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更无法判断小说的好坏。

4、考点成了教学的重点。近几年高考中,文本阅读中频繁出现小说,让一度对小说不感兴趣的语文教师重新对小说刮目相看。高考就是指挥棒,很多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就围绕考点来讲。小说教学不是去品味语言,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在描述人物性格时,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给人物贴上了鲜明的性格特征的标签,淹没了典型性格应具有的穿越时空的普遍性,这种形象只能被记忆而无法被感受,只能进入学生头脑而无法撼动学生的心灵。

三、走出高中小说教学误区的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建立文体意识。曹丕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体不同,在教学中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当代文史巨擘张舜徽先生说:“文体很多,务求实用。叙事有叙事之体,说理有说理之体,抒情有抒情之体,书札有书札之体,杂记有杂记之体,此数类最为重要,可以逐类诵习,辨明体例,以取行文之法”,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重在介绍和说明事物;议论文重在表现内容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论辩性,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文学类文体是通过感性的形象反映生活,全面表现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各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区分不同文体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所写的文章风格不同,因此教师要有深厚的功底,广博的视野,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行简有方,举重若轻,知所从来,知所从往,有的放矢。

2、考试、考评制度的改革。高考应该真正体现语文科人文性的一面,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弱化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务必去除求难求深求怪的知识,重动态知识运用,轻静态知识记忆,关注思维过程中情意动机内在因素的考查,倡导学生多层次思维差异。命题方式力戒标准化,尊重学生个体情感及内在需要,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精神深度、思维品质。侧重考查学生鉴赏、审题立意、创意策划、逻辑思辨、组织结构材料、联想想象、综合归纳、语言表达能力。真正体现高考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命题目标,摆脱那种琐屑不堪而又神秘兮兮的标准化试题,实现语文高考内容形式的根本改革,学生就会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体会到阅读、表达、创造的乐趣。endprint

小说教学注重的是阅读小说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对其考评,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考评。考试时,试题应该开放、灵活,不考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注重学生能力运用的知识,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追求答案的多样化。评价一堂阅读课,应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3、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鉴赏技巧。小说发展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不仅是作家的思想和艺术观念在变化,所运用的技巧也有很大的变化。传统小说的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很多教师的小说教学基本上就是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鉴赏技巧,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节奏、话语模式这几个方面鉴赏小说。

4、小说教学的变革。小说教学应该回归文本,关注文本本身。文学经典的价值体现在阅读上,没有阅读,就没有经典;让学生精微细读,品味小说之美,多关注文本本身,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说阅读的乐趣;应该提倡多元化解读,注意小说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文本空白点和不确定性;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每一个学生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开展比较研究和专题研究,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多设疑多启发学生想象,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增加学校的图书资源。小说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情,靠的是长期积累。学生要提高,必须有书可读,因此要增加图书量,方便教师、学生借阅,提供网络查阅资料的场所,教室里增加图书角,储备一些书籍,需要时学生可以自行查阅。教室里配备读书活动角,便于开展读书活动和读书讨论。增加一些文学理论的书籍和读书指导的书籍,让学生知道怎样读书。

6、调整学生阅读结构,扩大学生阅读面。高中阶段的学生喜欢阅读武侠或言情小说,只把小说当作消遣,因此调整学生阅读结构也是教师阅读教学的任务,教师要通过推荐、介绍、提供文本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泛读,培养良好的阅读趣味。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7月第15次印刷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贺卫东主编《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年2月第1版

4、闫苹主编《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6、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中国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魏清、贺菲、孙玉祥《全人教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潘楹,语文教师,现居云南大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体小说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另类文体巧谋篇
倾斜(小说)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