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走看”模式例说

2015-06-03 05:03杨宏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体审题

肖培东老师有一句话说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这一是对智慧课堂的动态概括,一是对互动教学的诠释,一是对预设与生成模式教育的指引。并且,我认为高中的作文教学也可以运用这句话来指导,不过我给这样的作文教学设计了一个名字:“走看”模式作文教学。

顾名思义,“走看”模式作文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的作文写作,渐渐熟练而生成一种模式化,也是建构主义的表现形式。我们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预设框架,然后生成血肉,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缺一不可。

对于作文而言,“框架”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文章的分解形式,我们把这层意思的框架分成“审题立意、选择材料、组织行文、检查提升”等部分。这些部分既是分割的独立的个体,也相容于一篇作文的整体之中,也就是说它们既是部分,也是整体。还有一层意思,“框架”就是指“审题精确、立意深刻、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语言精彩、书写美观”要求,这往往是一篇优秀作文必须保证的特点。这两层框架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就好比一个优秀的短跑选手等待发令那一刻的“抢跑意识”。这种意识,必须预设在写作者的脑海中,接下来,写作的人根据这种意识的支配,再来有序的完成写作这一智慧的过程。这也就是“走看”模式作文的重要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例析“走看模式作文”的全过程:

首先是审题立意。古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作文也一样,开好一个头,后面就顺畅了。高考应试作文的开头就是审题立意,这里面又分为:审题、立意、选体、拟题等环节,这些环节以审题立意为主,选体拟题其次,互相结合,以期统一。我们一起来看一则作文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我们指导学生审题时要请学生注意材料的语言形式(记叙、议论、抒情等)、表现样式(图文、寓言、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几则材料(一则或多则)等等。这则材料主要是两句话的观点表述,我们审题时必须注意到这些,指导如下:这则作文材料侧重哲思,重“聚焦”。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作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伸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或“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从审题的指导来看,“立意”的深刻性在于是否能够揭示人生和生活的本质。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写作目的”,就是我们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好的立意的标准有三点可以参考:一是是否彰显人生的智慧;二是是否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三是是否能准确地把握和界定审题的核心概念。所以归根到底:审题立意才是一篇文章的纲领,一篇文章的灵魂,它们决定后面的构思、文体、标题、材料、行文等等。这是“走看”模式作文的精髓所在。

审题立意完成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成果,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和能力,以及自己占有的素材等方面构思。构思是写作最具智慧的环节,融入到写作的全过程,这里就不单独追溯了。我们还是看看选择文体吧,通常的做法是:联想到的有用素材低于3则,一般就是构思记叙文,3-5则就构思议论文,如果素材丰富,感情丰沛就构思散文。需要补充一句的就是,“任何文体必须是那一种文体,不可以‘四不像,文体不明也是要不得的”。

文体确定以后可以拟题了。拟题的方向是彰显个性,并结合立意、文体的要求。如果能有灵感地拟好标题当然是最好了,例如“青春”的材料的题目:真爱不腐,信念不蠹、养春入心,年华不朽等;如果一时没有,那就按部就班,能准确表达审题立意的,并能符合文体要求的标题也是可以的,例如:“青春不朽”、“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等。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选择材料。材料的选择首先在于占有材料的多寡。很多人都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主要就是基于“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而言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我必须补充一点:思考。写作的素材很多不是我们阅读别人的文字才能得到的,名家的文字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样本,一个如何“观察、思考”生活的样式。也就是说,我们写作中好的素材不能是照抄别人的,而应该是自己的观察和体悟,是自己对人生和生活思考的结果,这部分才是标有我们特有的基因的素材,才是一种创作。所以选材,就是选有过自己的思考痕迹的材料,并结合立意、文化、文体等要求,精心挑选,宁缺毋滥是必须坚守的原则。

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走看”模式作文的主体部分:组织和行文。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组织语言,一是完成文章。关于作文的语言,我们一般只会提到“生动、形象、有文采”等,其实高考的标准很清晰:通顺平实、准确恰当、精辟生动。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层次都是建立在准确表达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不管学生选择什么立意、文体、材料,说好话是写作的基础,所以语言的组织才是作文好坏的标杆,其余的都是建立在语言表达之上的,脱离语言的规范,作文什么都不是。所以,说清楚语言,对于写作至关重要。弄清楚语言的要求之后,我们来看看行文的过程。议论文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而且,记叙文的写作可以通过依葫芦画瓢的方法掌握。所以,我今天就用一个可以涵盖多个模式的作文形式来例析过程,就是传统的“起、承、转、合”。

“起”,就是开头。有了立意和文体、标题之后,开头还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是议论文,有文采的标题,那么开头可以继续有文采的引题,点明观点;若是平实的标题,那么开头也可以开门见山。无论何种形式的开头,我有两个要求:一是凸显你的个性与文才,二是必须点明主题,无论是论题还是论点,必须点明。换句话说,就是文章开头用技巧去点题,当然,要符合立意、文体、语言的统一。可以分两小节:一节彰显个性,一节点题。

“承”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根据立意、文体、语言、开头的需要,我们可以选择各种议论样式展开,我推荐给学生的是横列式、纵观式、扇形、递进式、逻辑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容易掌握、并且能够说清楚主题的样式,最重要的一点是符合思路清晰这一优秀作文的基本范式。例如《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的“承”的展开,我选用横列式:一段写士兵英勇的青春;一段写支教教师无私的青春……同时,要引导学生概括生活,有意识的对素材去分类。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概括生活,凸显文章的中心,完成说服阅卷老师的重点。例如:把素材分为“普通人、名人、伟人的例子;素材从生活素材到书本素材,再到理论素材,再回到生活素材等等,这些有意识的素材分类既体现说理者的逻辑性,也使得文章‘循理而清通”。

“转”是对“承”的补充,也是让文章变得有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思维范式。我把“转”分成两个方向:一是为了体现思维的严密,对正面思维的反向拓展延伸,求谬法,从而证明“承”的观点的正确;二是素材的现实热点联系,用生活中最新、最热的素材来证明观点,我有一个浅俗的说法叫做:接地气。例如:思维的反转,我就写一些青年无所事事,被生活的压力打败,向生活屈服的,从而糜烂了自己的青春,青春腐朽了!热点的示例:有些富二代仗势欺人,无所不为;“大衣哥”朱之文成名后,依然每年回去收玉米,为家乡修路……

这里可以插入一段对文章中心的哲理挖掘,我认为议论文收束之前,需要对文章的立意和素材有一个哲理的阐述,这既能加深文章的哲理思考,就是沿着文章的中心往前延伸,主要是为了表现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立意),也能引导阅卷者对生活进行理性思索,以期在说理上形成共鸣,一举两得。当然,这部分不必深究,讲明就好,道理讲透彻了,自然就可以收束。

“合”就是收束全文。通常所说的“豹尾”,既短小,又有力,是我所推荐的结尾方式,但是我需要喋喋不休的是:不能为了短小,而不把语言表达清楚,这是不应该的。如果能够运用有技巧的收束,例如“首尾呼应”,完成议论文一个“画圆”的过程,那就更好了,还可以把一段名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原因放在开头,一部分做结尾来收束。

“起、承、转、合”看起来是个模式,其实,掌握透彻以后,我们可以依据优秀作文的框架,通过“走一步看一步”的技巧的灵活运用,能够变化多端,是高考作文最佳的应对方式,是最具智慧的作文写作教学模式。

杨宏国,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无锡。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体审题
议论文阅读专练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另类文体巧谋篇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