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

2015-06-04 20:46王喜红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现实价值行为规范

王喜红

摘 要: 诚信是一种美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诚信美德与天道相通,是社会人伦道德的基石,是百行之源。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规范,包括忠信笃敬、言行一致、内诚外信、信近于义等诸多方面。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价值定位和行为规范对于加强我国公民诚信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诚信; 价值定位; 行为规范; 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5.02.019

Abstract: Honesty is a virtu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oral and cultural system, the integrity of the virtues connects with Heaven, i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the source of hundred lines.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integrity with a clear and specific codes of conduct, includes the faithful Benedict respect, and honor, honesty within the outer letter from nearly justice and other aspects.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of integrity and moral orientation and moral norms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ity of the building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citizens.

Key words: integrity; value orientation; norms; realistic value

中华传统诚信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丰富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所蕴含的理性思考、说理教育以及清晰具体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对于建设现代诚信社会和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传统诚信道德的价值定位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诚信道德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再到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对诚信道德始终推崇有加,给予很高的价值定位。

(一)诚信与天道相通

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诚信是一种美德。在古人看来,诚信美德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寒来暑往一样,是自然而然、不容置疑的道理。“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谷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变化,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况乎人事?”。(《吕氏春秋·贵信篇》)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花草树木都要经过春华夏长秋实冬枯的过程,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培育人诚信的德行,并将其发扬光大,是天理使然。

(二)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石

古人对于中华传统道德有很多概括,其中以汉代董仲舒的“五常”和宋代朱熹归纳的“八德”流传最广。“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五常”、“八德”提供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基本的价值标准,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从表面上看,“信”只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其中之一。但从道德本质及作用方面看,“信”却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他德目只有与“信”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孝、悌、忠、廉、耻,都如此。恪守诚信是人伦道德的根本。失去了诚信这个道德根本,其他的德目都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正如汉朝贾谊所言:“信,德之固也”。(汉·贾谊《新书卷八道德说》)

(三)诚信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根据训诂学的原理,“信”字从“人”从“言”,意思是人说的话叫做“信”。人而无信何以为人?关于诚信的重要性,古人讲了三个层面。第一,诚信乃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第二,“信,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诚下》)诚信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失去了诚信这个根基,不会有企业做大作强。第三,“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统治者执政的基础在于诚信,失去了诚信,就不会有江山社稷和百姓的安宁。“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吕氏春秋·贵信篇》)失去了诚信,社会将失去它应有的秩序与安宁。

二、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不仅有理性的思考、理论的阐发和说理的教育,而且有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一)忠信笃敬是诚信的基本内核

古人表达诚信很少直接用“诚信”二字,更多使用“忠”、“信”、“诚”、“笃”、“敬”。《论语》是我国较早阐述诚信思想的经典。在《论语》中,表达诚信思想主要用“忠、信”,或者“忠信”连用。其中,用“信”38次,用“忠”14次,忠、信连用7次。

《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修身养性方面的经典。《中庸》认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中庸》的“诚”就是要人们遵诚守信。

古人关于诚信的阐述特别多,最经典的莫过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里的一段话:“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里的“忠”具有忠诚、忠实的意思。“信”就是守信用,能够说到做到。“笃”就是笃实,强调作风稳重、踏实,做事执著、不轻浮。“敬”指的是内心的恭敬、敬畏。一个人说话能够忠诚于事情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许下的诺言,能够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事笃实执著,稳扎稳打,态度恭敬不轻浮,他就是一个诚信的人。忠、信、笃、敬四个字,是诚信道德最基本的内核与精髓。

(二)言行一致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从一般意义上看,诚实守信至少具有两层意思。一是言而有信。孔子把“成人”的标准之一确定为“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君子要永远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西汉末年著名哲学家扬雄模仿《周易》写成《太玄》,模仿《论语》写成《法言》。他在《法言·重黎》中说:“或问信,曰:不食其言。”什么是信?不食言,说话算话就是“信”。可见,诚实守信首先应做到言而有信,说话算数是为人诚信的基本要求。

二是言行一致。人生在世,要多做少说。做了可以不说,但说了不做就不好了。在孔子看来,说了不做或做不到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论语·里仁》)“逮”:赶上、及、到。后引申为:做到、达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不要轻易说出口,说了就应该兑现。说了又做不到,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类似的话,墨子也说过。墨子在《墨子·兼爱》中说:“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你可以说;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去讲。说了你又做不到,就是“荡口”。“荡口”就是漱口的意思,只说不做,就像漱了漱口,水在嘴里逛了一圈又出去了。一个人如果这样的事做多了,时间长了,他脑门上就会被贴上“不诚信”的标签。《中庸》上有句话说“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意思是说:称得上“君子”的人,虽然没有行动,但人人都尊敬他。即使不开口说话,人人都相信他。而一旦给人种下经常说话不算数,经常说大话、空话、假话的印象,这样的人恐怕无论说什么,哪怕说的是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他了。

(三)内诚外信是诚信的最高境界

关于“诚”,《说文·言部》的解释是:“诚,信也”。关于“信”,《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信,诚也”。两者互训,说明两者的意思具有相通性。“诚”与“信”都具有真实不欺的意思,但他们又具有本质的不同,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范畴。

《礼记》中对“诚”的含义有专门的解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礼记·大学》)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朱子语类》卷119)也就是说,“诚”具有真心实意,不自欺,也不欺人的意思。“诚意”讲的就是内在动机的纯正,有善的动机才有相应的行为。“诚”强调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与修养,强调为人做事的真诚之心、诚敬之心。

“信”通常被赋予两种含义。第一,“信”有真实之意。朱熹说:“所谓‘信者,是个真实无妄底道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讲礼记序说》)意思是说,“信”一定是实事求是的。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无中生有不能叫“信”。第二。“信”为不欺诈、不虚伪。“信者,诚信,不诈伪”(《象山先生全集·年谱·答苏宰书》)。弄虚作假、掺杂使假不能叫做“信”。两个“信”强调的都是说话做事的外在表现和外在特征。

“诚”是对内的,在传统诚信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北宋的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说:“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信”是对外的,是对一个人外在言行特征的要求。这种外在表现由什么决定?换句话讲,一个人说话办事能够讲信用,信守诺言,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夸大,也不故意隐瞒,归根到底由什么决定?古人告诉我们,由道德主体的内心修养和内在品质决定。“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只有具备了内在的“诚”,才有外在言语行为上的“信”。“诚”是因,“信”是果;有诚才有信,无诚则无信;“人之所助在乎信,信所里由乎诚。”(陆贽《陆宣公文集》卷三《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

(四)信近于义是恪守诚信的基本遵循

为人诚实,信守诺言,是否意味着一切承诺都要兑现?近代西方哲学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基础》中把“勿撒谎”当作一条绝对命令,但中华文化则认为诚信应该有限度,在特殊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变通的策略,其变通的依据是“义”。朱熹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不近义,则不可复。”(《朱子语类》卷二十九)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也说:“君子宁言之不顺,不规规于非义之信。”(《张载集·正蒙·有德》)“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不从道,何以为信?”(《榖梁传》)

是否一定兑现自己的承诺,是否说谎,以是否符合正义为标准。不辨是非而固执于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能够明辨是非、按照道义标准做出承诺和履约判断的人是 “大人”,是“君子”、是“圣人”。“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上》)“圣人之诺己也,先论其义理,计其可否。义则诺,不义则已。可则诺,不可则已。故其诺未尝不信也。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管子·形势解》)

三、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从来不乏诚信品质,然而由于一些原因,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十分普遍。诚信缺失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危及了执政党的执政根基。治理诚信缺失问题,化解诚信危机,势在必行。如何治理?怎么化解?两个思路。一靠诚信道德自律,二靠诚信制度约束,二者缺一不可。建设诚信社会,改善诚信环境,必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但再严密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因此建设诚信社会,优化诚信环境,还需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古人关于诚信道德的诸多智慧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对于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为人之道 修“诚”养“信”

人生在世,总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因此,很多人注重学习各种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有没有技巧?有。诚信就是与人交往的通行证,为人讲诚信,做事讲诚信,走遍天下也不怕。与人交往,修养诚信品质,至少应做到两点。

1. 要做好“诚意”课。“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理想的人生。朱子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何谓诚意?朱子又说:“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可见,“诚意”便是要以“诚”使“意”变得亦真亦善。关心他人,赞美他人,一定要心怀真诚。失去了真诚之心,所谓的关心、赞美带有了功利的味道,听起来就是虚伪的。这样的关心、赞美不仅无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而会适得其反。

2. 要心口合一,心性笃实。传统文化反对巧言令色的人,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学而》),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只要是真心话,即便不太好听,别人也能理解;如果不是真心话,即使说得再动听,也感动不了人。偶尔能够打动人,但只能骗骗陌生人,却不能打动熟悉人。久而久之,这类人不仅没有朋友,而且连与亲戚家人的关系恐怕都维持不了。

(二)为事之要 笃实诚敬

人生在世,一要诚实做人,二要笃敬做事。诚实做人是立身之本,笃敬做事是兴业之基。笃敬即笃实诚敬,笃实指的是踏实稳重、不轻浮,诚敬指的是对所做之事怀有恭敬、敬畏之心。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举止轻浮,三心二意,不专注、不投入,就很难取得满意的工作业绩。对待本职工作,没有恭敬之心,对领导交代的事情不能认真对待,而是敷衍应付。一次两次还可以,三次四次就会失信于人。一个人既想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又做不到足够的诚敬,恐怕很难有被重用的机会。如何做到笃实诚敬?

1. 要有一股子执著精神。只要拿出执著的精神,世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留给那些做事执著、认真有韧劲的人。没有十年磨一剑的诚敬执著精神,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拥有成功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2.要时刻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大学·章句》) 很多人做不好之事,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由于缺乏责任心。“怠慢亡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篇》)。做事怠慢、缺乏恭敬心,有几种表现:一是做事态度轻浮、深入不下去。例如有人对那些暂时用不着或者是眼前用不上的知识,认为没什么用处,因而怠慢之。你怠慢了知识,知识就会怠慢你,“书到用时方恨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工作起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有人做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面看起来在做,心里面却不以为然,对工作缺少诚敬心、敬畏心。这样的人工作难有大的起色,人生也很难有大成就。

(三)经营家庭 谨遵信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家庭和谐需以诚信为基础。夫妻之间要讲诚信,也要帮助子女养成诚信的品德。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说的就是教育孩子,不仅应教给他们棋琴书画,还应教育他们诚信做人的道理。子女的诚信教育应从小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变。”教育子女讲诚信,父母首先应说话算话。然而,有一些父母,他们不懂得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朴素道理,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修养自己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品德,结果子女没教育好,还埋怨他们不争气。

(四)为官以诚 不可失信

诚信是人人都应具备的品德,对各级官员尤其重要。官员讲诚信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上不信,则无以使下”。(《贞观政要·诚信》)另一方面,官员不讲诚信,影响的是党和国家的整体形象,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民心,甚至影响政权的稳定。因此,当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理政之理时。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子贡问政》)由此可见官员诚信的重要性。为官讲诚信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真诚朴实。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如何用人”。孔子说:“不要用刚愎自用的人,不要用阿谀谄媚的人,不要用诋毁他人的人。”鲁哀公说:“希望您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孔子说:“刚愎自用的人,骄横跋扈;阿谀谄媚的人,巧言令色;诋毁他人的人,满口胡言。”鲁哀公又问道:“为什么这样的人不可用呢?”孔子说:“一张弓,经过调试,然后才能有力;一匹马,经过驯服,然后可以精良;一个人,真诚朴实,然后可以聪明。假如一个人没有真诚,却又多智谋,那就好比是豺狼一样,是难以靠近的。”(《孔子家语·五仪解》)

2. 要老实做人扎实做事。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这里的老实人不是庸庸碌碌、没有能力之人,而是为人踏实、做事扎实之人。老实人眼前看可能会吃亏、受委屈、被忽视,会暂时失去谋得高官厚禄的机会,但从长远看,却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些善于钻营、作虚功、拉关系、搞逢迎,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的人,丢开做人、做事的底线,也许会有一时的收获,但终究不会在事业上有大的进步,不会获得长久的发展。

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追求诚信品质是中华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当代多重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诚信失范现象,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复兴,随着社会诚信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的道德诚信水准必将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文淑,钟立德,文忠曲.陶行知论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曹伯韩,章太炎.大师的国学课2:常识与概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3]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怀承.论中华传统道德的诚信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7,(2).

[5]曾美勤,龚耘.论诚信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皖西学院学报,2011,(1).

[6]曹胜高.中国的修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现实价值行为规范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