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抑郁儿怎么办

2015-06-05 01:06王东梅
家庭医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林头痛医师

王东梅

孩子不停哭闹,说肚子痛,爱跟父母拌嘴,许多父母以为这是子女一时任性,随口一句“别闹”就打发了。殊不知,一些被误认为是小孩耍脾气的表现,可能是儿童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儿童可能不听话,爱哭闹,假装生病,拒绝上学,缠着父母;抑郁少年则倾向于生闷气,易流泪,爱闯祸,变得消极、疏离等。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各阶段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均不相同,让家长很难判断,这些表现究竟是正常的“成长的烦恼”,还是忧郁症?

沉迷游戏,爱发脾气

10岁的王骏沉迷于打游戏,不做功课不吃饭,母亲一劝阻,他就发火,气得母亲要把电源拔掉。求助于心理医生,竟诊断为抑郁症,这让孩子的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医生解释说,小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时候不听话、爱打架、迷电游……种种似乎是淘气的表现,很有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王骏的父母忙于工作,他经常独自在家,感觉无聊,只有打游戏打发时间。

医生通过“沙盘疗法”,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并通过游戏让他尽情表达自我。同时建议这位母亲多陪伴孩子,带他到户外玩,转移其注意力,让他沉迷游戏以及其他一些行为问题得到缓解。据小孩母亲反映:“现在他玩游戏有节制了,脾气也好了,不会没做功课骗我说做了。”

头痛肚痛,身体无恙

12岁的森迪不知何时起,经常说头痛。早上要上学了,头痛;妈妈催写作业,头痛;复习考试,头痛,肚子也痛。但是妈妈带她去看病,反复检查却找不到原因。最后去看心理医师,诊断是抑郁症。而这恐怕要追溯到森迪一年前的转学,脱离了熟悉的同学圈子的森迪,对上学不再热心。一天早晨,她赖床了。眼看就要迟到,她开始捂着脑袋可怜兮兮地看着妈妈说:“我头痛啊。”

森迪妈妈后来了解到,女儿在新学校的适应过程并不顺利。本来内向的小孩,又缺乏师长的及时引导,以至于对学校和学习越来越恐惧,抑郁成病。

无精打采,反应迟钝

初中生小林做什么都比别人花的时间更久。早上他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打理完出门;读课本时,他坐在桌前半天翻不动一页书。有好几次,他没有完成作业,老师联系家长,得到的反馈是:“我家小林每天都有认真做作业啊。”

坐在心理医师对面的小林自诉道:“我一直在想那道题,可不知不觉,半小时没了。我总是脑袋昏昏的,努力让思想集中,才能理解题目是什么意思。”他表示自己做简单的事都力不从心,穿衣洗脸都嫌烦。

小林的自我要求太高了,一开始,他每天安排大量课外功课,偶有不能应付,心里干着急,还是硬上。结果效率越来越低,心情久郁成疾。好朋友对他的印象是:“总是垂头丧气的,做任何一件事都感觉很累、很痛苦,永远做不完!”

暴食、嗜睡、情绪波动

15岁的小文害怕数学,在家做数学题时,总要吃个不停。问她饿不饿,答:“不饿,就是想吃。”妈妈念她正在发育期,食量大一点是正常的,没料到她吃到肠胃紊乱、牙齿被蛀坏。数学课上,她喜欢嘲笑、顶撞老师,情绪起伏很大,老师以为她处在青春叛逆期,不以为忤。可后来发现她经常在课堂上睡着,下课后精神却特别好。

医生告诉小文妈妈,饮食习惯骤变,暴饮暴食或厌食;睡眠习惯改变,在不该睡觉的时间睡着,都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的征兆,不可掉以轻心。

家有抑郁儿怎么办

不少家长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不快乐的儿童?其实应该问:为什么儿童就一定会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只是文学理想和成人世界一厢情愿的创造。同理,若少年人透露烦恼,未必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孩子的抑郁症大都可以治愈。但需要家长配合好医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与孩子交谈。孩子往往掩盖他们认为会让父母担心的事件和情势。告诉他们,真正让你担心的是不知真相,因而无法向他们提供帮助。交谈通常是抑郁症患者最怕的事,要克服这一点,首先要创造无压力的谈话时机,比如去散步、游玩时;然后要让孩子知道抑郁症没什么可怕的,站在他(她)的立场想问题,肯定其情绪,感同身受。

2.把握治疗过程。要和心理医生交流;了解治疗的各个环节,以及需要服用的药物有什么副作用;监督孩子服药。

3.鼓励孩子社交。抑郁症患者倾向于躲避社交和聚会,但家长必须坚持患儿与亲友间的正常互动,这是他们康复的重要社会支柱。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林头痛医师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头痛应该灸哪里?
高考前与高考后
头痛与口疾
别来无恙
远离头痛的困扰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
会变身的烦恼